(時間:公元1204年冬1205年春)
(地點:南宋,利州西路,嘉川縣)
寒冬降臨嘉川縣,北風呼嘯,卷起塵土與枯草,更添幾分蕭瑟。然而,在縣城東南角那原本破敗廢棄的縣學舊址上,卻呈現出一番截然不同的熱火朝天景象。
經過萬弘濟數日的暗中引導與初步示範,以及他默默幫助孤兒、救濟貧弱所積累的聲望,當這位“萬老先生”正式提出要帶領大家修複縣學,並願意在此傳授“安身立命、養家糊口乃至光耀門楣”的真本事時,竟出乎意料地得到了響應。
最初是那些受他恩惠的孤兒們,毫不猶豫地跟在他身後,用稚嫩的肩膀搬運清理出的碎磚爛瓦。接著是幾個家中也有孩童、且對現狀深感無望的貧苦漢子,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加入進來。後來,那位原本束手無策的老教諭,也被萬弘濟描述的“新學”前景所打動,主動奔走協調一些微薄的資源。
萬弘濟並未展現驚天動地的神通,但他所知的那些超越時代的、簡易高效的土木技巧,本身就近乎“神跡”。他指點人們用河泥混合特定草灰燒製出堅固的土磚;教他們利用杠杆原理輕鬆抬起沉重的梁木;示範如何用竹篾和堅韌的植物纖維編織成輕便耐用的屋頂墊層。材料大多就地取材,成本極低,卻效果顯著。
更重要的是,在整個過程中,他不斷強調“協作”與“知識”的力量。他讓負責挖泥的漢子明白土壤的成分,讓燒磚的婦人掌握火候的竅門,讓搭建框架的青年理解結構的穩固。每個人不再是無意識的苦力,而是在勞動中學習,明白自己每一步工作的意義。
短短一個多月,在眾人的齊心協力下,一座雖不華麗卻堅固、寬敞、透亮的嶄新學堂,竟然真的在這片廢墟上立了起來!學堂周圍還開辟出了小塊菜圃,引來了乾淨的飲水。這奇跡般的變化,像一顆投入死水的石子,在嘉川縣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人們看著那亮堂的學堂,看著自家孩子眼中重新燃起的光彩,看著彼此因協作而略顯紅潤的臉龐,一種久違的、名為“希望”的情緒,開始悄然滋生。
學堂建成之日,萬弘濟站在學堂前的空地上,麵前聚集了幾乎全縣的百姓,男女老少,眼神複雜地望著他,有好奇,有期待,有感激,也有一絲疑慮。
寒風依舊,但萬弘濟的聲音卻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平和卻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力量:“學堂立起來了,但這並非終點,而是起點。今日老朽在此,並非要教大家做那皓首窮經、脫離生產的酸儒,而是要傳一條能讓吾等升鬥小民,於此亂世之中,既能安身立命,又能護佑親朋,甚至……窺得一絲超凡脫俗可能的路!”
眾人嘩然,超凡脫俗?這老先生莫非瘋了?
萬弘濟不理會騷動,繼續道:“此路,老朽稱之為‘百業修行法’!”
“何為百業修行?世間萬般工作,無論士農工商兵,皆可入道!耕田種地,是修行!打鐵織布,是修行!讀書算數,是修行!行軍打仗,亦是修行!”
他詳細闡釋其核心:
理論修行煉心聚願:凡深入學習本行業知識如老農研究節氣土壤、工匠鑽研技法原理、學子苦讀經典算學),將其理解、消化、總結,乃至著書立說傳授他人,此過程本身,便是錘煉心神、明心見性之法!心越專,誌越堅,理解越透,則心神之力越強!若能以此惠及他人,引發他人敬佩、感激、認同之念,便可自然而然彙聚一絲微弱的願力於己身!此願力,可滋養神魂,使人頭腦清明,延年益壽,甚至遇事如有神助!
實踐修行鍛體消業:凡專注於提升自身技藝,精益求精如農夫追求畝產更高、鐵匠追求鍛打更精、士兵追求武藝更強),在反複實踐、挑戰自身極限的過程中,便是最好的錘煉體魄之法!技藝每精進一步,身體協調、力量、耐力便會反饋增長一分,這便是鍛體!同時,專注實踐本身,就能消磨心中雜念、恐懼、懶惰等業力,使人心誌堅韌,百邪不侵!
“換言之!”萬弘濟聲音陡然提高,“你等隻需做好自己的本分事,精益求精,並樂於分享傳授,便能同時提升心境與體魄!農夫可成力能扛鼎、明察秋毫之地仙!工匠可成巧奪天工、心神堅韌之大師!士兵可成萬夫莫敵、煞氣衝霄之虎賁!此道,不看出身,不論貧富,隻問爾等是否有一顆‘精益求精、惠及他人’之心!”
這番話,如同驚雷,炸響在每一個麻木的心靈中。他們從未聽過如此離奇卻又如此貼合他們生活的“道理”!原來,他們日複一日的辛苦勞作,本身就可以是通往強大的途徑?
有人不信,有人懷疑,但也有人眼中燃起了熊熊火焰!尤其是那些年輕人和平日裡備受欺淩的匠戶、農戶!
“萬老先生!您說的……可是真的?”一個膽大的年輕鐵匠忍不住喊道,他因為整天打鐵而被嘲笑粗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萬弘濟看向他,微微一笑,並未直接回答。而是緩緩抬起右手,指向不遠處學堂屋簷下掛著的一串乾玉米。
此時並無風,但那串玉米卻無風自動,輕輕搖晃起來。緊接著,在眾人驚駭的目光中,玉米棒子上那些乾癟的籽粒,竟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變得飽滿、金黃,甚至散發出淡淡的、新糧特有的清香!
“這……這是神仙手段啊!”眾人驚呼,紛紛跪拜。
萬弘濟並未讓他們跪下去,一股柔和的力量托住了所有人。“此非仙術,乃是對‘生長’、‘孕育’之‘理’的粗淺運用。若你等精於農事,洞悉作物生長之本,彙聚萬民飽食之願,他日做到此事,甚至做得更好,亦非不可能。”
他又看向那年輕鐵匠,隨手從地上撿起一塊準備回爐的廢鐵料。他並未觸碰火爐,隻是掌心對著那鐵料,空中仿佛有無形之錘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