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澧水、沅江,紅二、六軍團主力如蛟龍入海,直插湘中,威逼寶慶今邵陽),震動湖南。蔣介石急令各路敵軍圍追堵截。紅軍在湘中地區靈活轉戰,雖取得一些勝利,但敵眾我寡,難以立足建立鞏固的蘇區。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精神此時已能通過電台與中央取得較為穩定的聯係),軍團總指揮部決定,再次實行戰略轉移,西進貴州,尋求在黔西)、大定)、畢節)地區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
在討論西進貴州的路線時,指揮部內部出現了分歧。多數意見認為,應沿湘黔大道西進,道路相對平坦,便於大部隊行動。但林峰憑借著對後世曆史脈絡的模糊記憶他知道曆史上紅二、六軍團曾在鴨池河遭遇苦戰,而巧妙迂回則能打開局麵),並結合當前敵情分析,提出了一個更大膽的方案。
“各位首長,”林峰在軍事會議上指著地圖,“湘黔大道看似好走,但敵人必有重兵把守,我們強攻,正中其下懷。我建議,主力采取大迂回,南下芷江,再突然西折,從敵人意想不到的黔東縫隙穿插過去,直撲烏江上遊的鴨池河。同時,”他的手指重重地點在鴨池河上遊一個叫“三重堰”的地方,“派一支精銳的先遣支隊,由此處秘密渡江,繞到鴨池河守敵側後,打他一個措手不及,為主力渡江打開通道!”
這個計劃的核心是“聲東擊西”和“奇兵突襲”,關鍵在於那支先遣支隊能否成功迂回並發揮作用。
賀龍沉吟道:“林峰,你這個想法很冒險啊。先遣支隊孤軍深入,風險極大。”
任弼時也麵露思索:“迂回路線漫長,部隊會很疲勞。”
林峰堅定地說:“老總,弼時同誌,正因為冒險,敵人才想不到!湘黔大道是明路,走不通。迂回雖然辛苦,但能出奇製勝。先遣支隊,我親自帶隊!我對完成迂回和突襲任務有信心!”
看著林峰眼中不容置疑的自信和以往戰績帶來的信任,總指揮部最終批準了這個大膽的計劃。由林峰率領加強的紅十七師,擔任全軍西進先遣支隊,執行長途迂回和側後突襲鴨池河的任務。
林峰率部悄然脫離主力,開始了艱苦的長途迂回。他嚴格保密,晝伏夜出,避開城鎮,專走山間險路。他腦海中那份超越時代的地圖知識,讓他避開了許多可能的敵軍哨卡和不利地形。部隊以驚人的毅力和速度,穿越湘黔邊境的崇山峻嶺,於1936年2月初,神不知鬼不覺地抵達了烏江東岸的三重堰附近。
此時,防守鴨池河主要渡口的黔軍,注意力完全被佯動的主力所吸引,根本沒想到會有一支紅軍部隊從上遊如此偏僻的地方殺出來。
林峰沒有急於進攻。他派出小股部隊化裝成當地百姓,摸清了敵軍的兵力部署和崗哨規律。在一個大霧彌漫的清晨,他親自挑選水性好的戰士組成突擊隊,利用繩索和簡易木筏,悄無聲息地渡過了水流湍急的烏江,迅速解決了對岸的零星哨兵。
隨後,他指揮主力迅速渡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撲鴨池河守敵的指揮部和炮兵陣地。敵軍正在吃早飯,猝不及防,頓時亂作一團。林峰指揮部隊猛打猛衝,僅用了不到兩個小時,就徹底打垮了守敵一個團,完全控製了鴨池河渡口,並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和糧食。
當紅二、六軍團主力按照預定計劃趕到鴨池河東岸時,看到的是已經飄揚在對岸的紅軍軍旗和林峰部隊構築好的堅固工事。主力部隊幾乎兵不血刃,順利渡過了天險烏江!
突破烏江,紅軍進入黔西地區。這裡地處川滇黔三省交界,山高林密,軍閥矛盾重重,統治力量相對薄弱,且“乾人”遍地,有著良好的革命基礎。
總指揮部決定抓住時機,在以畢節為中心的黔西、大定、畢節地區實施戰略展開,創建新的蘇維埃根據地。林峰因奇襲鴨池河、為全軍打開西進通道的赫赫戰功,被任命為新成立的黔西獨立遊擊支隊司令員兼政委,負責在黔西北廣大區域獨立開展遊擊戰爭,發動群眾,擴大紅軍,建立政權。
這是一個極具自主權的職位,相當於將一個戰略方向完全交給了林峰。他充分利用這一平台,將後世“人民戰爭”的思想與當前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1.高效擴紅:他不再僅僅滿足於宣傳動員,而是派出大量小型工作隊,深入到各個村寨,幫助“乾人”們清算土豪劣紳,開倉放糧,分發浮財。實實在在的利益,讓群眾迅速認識到紅軍是“自己的隊伍”。同時,他注重吸收當地有威望的貧苦農民和進步知識青年加入隊伍,利用他們的影響力帶動擴紅。短短兩個月時間,他的黔西獨立遊擊支隊就從最初的兩個營,迅速發展到擁有三個團、一個直屬警衛營,總兵力近五千人的強大武裝!這幾乎相當於一個縮編師的規模。
2.靈活統戰:他了解到黔西北地區有一些地方武裝,既受軍閥壓迫,又與紅軍為敵。他大膽派出人員,利用軍閥矛盾,成功爭取了其中幾支小股武裝保持中立甚至暗中提供幫助,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最反動的敵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他的推動下,黔西北地區建立了多個區、鄉級蘇維埃政府,成立了赤衛隊和兒童團,開展了土地革命的初步嘗試。他特彆強調紀律,要求部隊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與群眾打成一片。林峰支隊活動的區域,成為了黔西北根據地最鞏固的區域之一。
1936年3月,紅二、六軍團在黔大畢地區站穩腳跟,部隊得到了休整和補充。為適應新的鬥爭形勢和部隊發展需要,軍團奉命正式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下轄第二軍團、第六軍團。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
在方麵軍領導機構的組建中,鑒於林峰在突圍黔東、轉戰湘鄂川黔,尤其是西進貴州、開辟黔西北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卓越軍事指揮才能、獨立開展工作的能力以及驚人的部隊發展成果,經賀龍、任弼時強力推薦,報請中央軍委批準,決定:
任命林峰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副總指揮,兼第二軍團代理軍團長原軍團長由賀龍兼任),並繼續負責黔西北方向的全麵工作。
這一任命,標誌著林峰正式進入了紅二方麵軍的最高領導層,成為了這支英雄部隊的副總指揮和主力軍團的直接領導者,時年不到三十歲。他從一個依靠特殊能力的“奇人”,憑借自身的努力、智慧和戰功,一步步成長為紅軍高級將領,實現了跨越式的晉升。
站在黔西北的山巔,俯瞰著在自己領導下日益壯大的隊伍和初步繁榮的根據地,林峰心潮澎湃。他知道,這僅僅是開始。更偉大的長征還在繼續,更艱巨的任務等待著他。但他無所畏懼,因為他已經深深融入這片土地和這支隊伍,他的命運,已與中國革命的洪流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他將以副總指揮的身份,繼續揮師前進,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
喜歡風起贛南請大家收藏:()風起贛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