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海失蹤的陰雲尚未散去,製造局內的氣氛依舊緊張。
失蠟鑄造和鎳鋼冶煉在艱難中穩步推進,但良品率依然不高,距離大規模量產燧發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工匠們連日高強度勞作,精神高度緊繃,臉上都帶著難以掩飾的疲憊。
陳啟明看在眼裡,心中清楚,弦繃得太緊,是會斷的。
勞逸結合,方能持久。
這天下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戶外作業無法進行,工坊內也暫時熄了爐火。
工匠和緹騎們聚在廊下,望著瓢潑大雨,無所事事,氣氛有些沉悶。
陳啟明巡視至此,心中一動。
他喚來李總旗,低聲吩咐了幾句。
李總旗麵露疑惑,但還是領命而去。
不久,他帶著幾個木匠徒弟搬來幾張桌子,又拿來一些刨光的薄木片和筆墨。
工匠們好奇地圍攏過來,不知陳主事又要做什麼新奇物件。
陳啟明拿起筆墨,在木片上飛快地畫了起來。
他畫的不是機械圖紙,而是一個個簡單的圖案:刀劍、火銃、騎兵、盾牌、將旗,甚至還有簡易的城塞和河流。
“今日大雨,無法開工,我教大家玩個新花樣,解解悶,也練練腦子。”陳啟明笑著對眾人說道。
他將畫好的木片分發給一些識字的工匠和緹騎,又讓木匠現場趕製更多。
“此戲名為‘明虜戰棋’。”陳啟明開始講解規則,“雙方各執一子,棋子各有名稱,代表不同軍兵。步兵克騎兵,騎兵克銃兵,銃兵克步兵…依此類推,暗合戰場相生相克之理。”
“棋盤即為戰場,可分山林、河道、平原。棋子行走其上,需依地形而定速度與攻防。”
“最終以奪旗或全殲對方主力為勝。”
規則簡單粗暴,卻瞬間吸引了這些終日與刀槍打交道的漢子們的興趣。
這比擲骰子賭錢可有意思多了!
很快,第一局對戰開始。
對陣雙方是王鐵匠和一名緹騎小旗官。
起初,兩人還有些拘謹和生疏,走子緩慢。
但隨著戰局展開,兩人迅速投入其中。
“我的騎兵衝你的側翼!”
“嘿!我早有埋伏!步兵長槍陣伺候!”
“我的神機營火銃已占據高地,看你如何衝陣!”
“我的夜不收已潛入你後方,斷你糧道!”
圍觀的工匠和軍士們看得津津有味,不時發出叫好聲或惋惜的歎息,甚至開始忍不住出聲支招。
廊下氣氛瞬間變得熱烈起來,之前的沉悶一掃而空。
雨聲、笑聲、爭論聲交織在一起,充滿了活力。
陳啟明站在一旁,微笑地看著這一幕。
他的目的達到了。
這不僅是一場遊戲,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軍事啟蒙,能讓這些工匠和士兵對軍隊編成、兵種配合、地形利用有最初步的感性認識。
更重要的是,它凝聚了人心,緩解了壓力。
接下來的幾天,每逢休息間隙,“明虜戰棋”便成了製造局最受歡迎的娛樂。
棋盤越做越精致,規則也在對弈中不斷被完善,甚至有人開始研究各種戰術套路。
消息很快傳到了常來製造局的孫傳庭耳中。
這位素來嚴肅的將領起初不以為意,隻當是工匠們的胡鬨。
一次來訪時,他正巧看到幾名老兵出身的緹騎在激烈對弈,口中還念叨著“步騎協同”、“誘敵深入”之類的詞。
孫傳庭駐足觀看了一局,原本漫不經心的眼神逐漸變得專注和驚訝。
這棋…看似簡單,卻暗合兵法要旨,尤其是對兵種特性的運用和地形影響的考量,頗為精妙!
“此棋何人所創?”孫傳庭問身旁的李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