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灌頂而來的知識,如同在陳啟明腦中點亮了一盞明燈。
那些關於後勤優化、野戰生存的技巧和思路,看似瑣碎,卻直指軍隊戰鬥力的根基。
他立刻意識到,在當前燧發槍量產受阻、鎳鋼冶煉尚在攻堅的情況下,將這些“小物”的改進落到實處,是迅速展現製造局價值、鞏固自身地位的最佳途徑。
王鐵匠和工匠們的行動極為迅速。
在主事大人清晰無比的草圖和新奇卻合理的原理講解下,他們僅用了三天時間,便依照圖紙,打造出了第一批樣品。
可折疊的便攜式銅鍋,巧妙利用了鉸鏈和卡扣,展開是鍋,折疊後僅占巴掌大小。
改良的單兵水囊,采用了新的皮革裁剪和縫合方式,並增加了可調節的背負帶,背起來更為貼服省力。
用竹筒、細沙、木炭、粗麻布層層組合而成的簡易濾水器,結構簡單,卻能在野外快速獲得相對潔淨的飲水。
還有幾種利用常見草藥研磨配製的防痢疾、防暑熱的藥粉,由趙郎中親自把關。
陳啟明甚至親自指導工匠,用桐油反複浸泡厚麻布,製作了一種更具防水性的單兵乾糧袋。
樣品製成後,陳啟明沒有立刻上報兵部或京營,而是首先在製造局內部進行了小範圍試用。
他讓李總旗挑選了一隊緹騎,攜帶這些新裝備,進行了一次為期兩日的野外拉練。
結果令人振奮。
歸來後,參與拉練的緹騎們雖麵露疲憊,卻個個興奮不已。
“大人!這鍋太方便了!埋鍋造飯快了許多!”
“水囊背著不晃蕩,省了不少力氣!”
“那濾水器真神了!山澗裡的渾水濾過就能喝,肚子也沒鬨毛病!”
“藥粉也好使,往日拉練總有幾個弟兄中暑腹瀉,這次一個都沒有!”
實效勝於雄辯。
陳啟明心中大定,知道是時候將這份成果推出去了。
他親自撰寫了一份條陳,並未過多渲染,隻是平實地列舉了這幾樣小物件的用途、試用效果,並附上了樣品,委托孫傳庭代為轉呈襄城伯李守錡,並言明可先於京營斥候、夜不收等精銳小股部隊中試用。
孫傳庭看到這些實物和條陳後,大為驚訝。
他乃知兵之人,太清楚這些“小東西”在長途奔襲、偵察潛伏時能發揮的巨大作用了!這簡直是雪中送炭!
他立刻親自帶著樣品和條陳去見了襄城伯。
果不其然,李守錡在親自驗看了折疊鍋、濾水器,並聽聞了試用效果後,原本嚴肅的臉上露出了難得的驚容。
他拿起那個結構簡單的濾水器,反複端詳,感歎道:“此物雖小,卻能活人無數!以往軍中疾疫,多因飲水不潔而起,若此物能推廣開來,善莫大焉!”
他當即下令,從京營斥候營中抽調一隊精銳,即刻配發這些新裝備,進行實戰檢驗。
效果幾乎是立竿見影。
不到十天,斥候營的將領便主動上報,言及新裝備極大提升了小隊野外生存能力和持續行動能力,請求儘快撥付更多。
消息傳開,不僅在京營中引起不小轟動,甚至傳到了兵部某些官員的耳中。
這一次,不再是之前燧發槍那種引人忌憚的“殺伐利器”,而是惠及普通士卒、提升整體戰力的“保命良方”,阻力小了許多,讚譽卻紛至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