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線膛初現_大明:剛穿越就被錦衣衛抓了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35章 線膛初現(1 / 2)

高起潛接掌京營的消息,如同一塊投入平靜湖麵的巨石,在陳啟明心中激起了層層漣漪。

閹黨勢力深入軍權核心,意味著朝局進一步惡化,北方的政治生態將更加黑暗。這也預示著,“逐浪人”組織在南方的發展,將麵臨更嚴密的監視和更大的壓力。

工坊的平靜,隻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假象。

這種緊迫感,促使陳啟明將技術突破的日程再次提前。

標準化燧發槍的試製雖然順利,但其性能提升已接近瓶頸。若要應對未來可能更複雜的局麵,必須擁有更強大的利器。

他的目光,投向了那疊關於膛線的草圖。

拉製膛線,是提升火槍射程和精度的關鍵,也是這個時代尚未完全攻克的技術難題。

其原理並不複雜——在槍管內壁刻劃出旋轉的凹槽,使彈丸在發射時產生自旋,如同投出的石子被賦予旋轉後飛得更穩更遠。

但難就難在如何精準、高效、低成本地加工出這細密而均勻的螺旋凹槽。

在京城製造局時,他雖有此設想,但受限於材料、工藝和保守氛圍,一直未能付諸實踐。

如今,在這座偏安江南的“沈氏工坊”,有了相對寬鬆的環境和“逐浪人”的資源支持,他終於可以放手一試。

他將自己的想法與趙德海等幾位核心工匠進行了探討。

工匠們聽聞後,既感到新奇,又覺得匪夷所思。

“陳先生,在鐵管內壁刻劃螺旋凹槽?這…這如何能做到?即使用最細的刻刀,也難以保證深淺一致,更何況是旋轉之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鍛工疑惑道。

“是啊,先生,即便勉強刻出,鉛彈軟而易變形,如何能與這凹槽緊密貼合?若間隙過大,漏氣嚴重,威力反而不如滑膛槍。”另一位負責鑄造的工匠也提出質疑。

陳啟明耐心解釋:“諸位所慮極是。此技術之難,正在於此。但我們或可另辟蹊徑。”

他拿起一根鐵棒,用炭筆在上麵畫出一道淺淺的螺旋線。

“我們不必在堅硬的成品槍管內刻槽。或許,可以在鍛造槍管毛坯時,便預先放入一根帶有陽螺旋線的鐵芯,通過特定的鍛打工藝,讓槍管內部直接成型出陰螺旋線。此謂‘模鍛法’。”

“或者,”他繼續畫著,“我們製作一個帶有鉤刃的、可以旋轉拉動的工具,用強大的力量將其從槍管一端拉至另一端,利用鉤刃的旋轉切削,一次性拉製出膛線。此謂‘拉削法’。”

工匠們聽著這聞所未聞的方法,麵麵相覷,眼中既有困惑,也有一絲被點燃的興趣。

“模鍛法對鐵芯和鍛打技術要求極高,或許可暫緩。我們先嘗試拉削法。”陳啟明做出了決斷。

說乾就乾。

他立刻繪製了拉刀的設計圖——一個帶有堅硬鉤刃、尾部可連接拉杆的精密工具。

對材料的選擇,他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鉤刃必須使用能找到的最堅硬、最耐磨的鋼材。

趙德海看著圖紙,眉頭緊鎖:“先生,此物結構精巧,對鋼口要求極高,恐怕…需尋上好的‘镔鐵’或‘烏茲鋼’方可一試。”

“烏茲鋼?”陳啟明心中一動,那是來自印度、古代稱為“大馬士革鋼”的頂級材料,以極佳的韌性和鋒利度著稱。“可能弄到?”

“海上商路或有所流通,但價格極其昂貴,且數量稀少。”趙德海麵有難色。

“無妨,先儘力尋找。同時,我們也嘗試用現有的精鐵,通過特殊的淬火工藝,看看能否達到要求。”陳啟明不願坐等,決定雙管齊下。

接下來的日子,工坊內分成了兩撥人馬。

一撥繼續生產改進型燧發槍,維持工坊的正常運轉。

另一撥核心工匠,則在陳啟明的親自帶領下,開始了艱難的膛線拉製技術攻關。

他們首先麵臨的難題就是拉刀的製作。

嘗試用普通精鐵打造的拉刀,硬度不夠,拉不了幾條線,鉤刃就磨損報廢。

陳啟明嘗試了多種淬火和回火的配方與工藝,記錄下每一次試驗的數據,一點點地改善鋼材的性能。

與此同時,拉床的設計和製造也在同步進行。

需要製作一個堅固的支架,能穩定地固定槍管,並提供一個足夠強大且平穩的拉力來源。

水排的力量被利用起來,通過一套複雜的滑輪組和杠杆機構,將旋轉的水力轉化為直線的拉力。

這是一個極其繁瑣和需要耐心的過程。

失敗了一次又一次。

拉刀斷裂,槍管崩裂,拉力不均導致膛線扭曲…

每一次失敗,都意味著時間和物料的損失。

工坊內,有時一整天都聽不到成功的歡呼,隻有沉默的歎息和銼刀打磨的沙沙聲。

一些工匠開始流露出懷疑和沮喪的情緒。

就連翹兒,看著陳啟明日漸消瘦的臉龐和布滿血絲的眼睛,也忍不住勸道:“大人,此事太過艱難,不如暫且擱置,先鞏固現有技藝?”


最新小说: 清歡渡:味染人間 箭神三少爺 趕山打獵守護一家 臨安風骨 大秦:我的青蛙能穿越 四合院:悠閒人生,拒絕內卷 豪門重生之萌娃攻略 暗戰:滬上喋血,大嫂愛我癡狂 頂級大少,開局拿下女主 宗武世界,遊曆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