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說……咱們白開了幾個月車,還倒賺了三千塊?”
“對!就是這個理!”誌遠興奮地拍了下大腿,又趕緊看了眼熟睡的兒子,“我琢磨著,咱們不如先不買新車了。再去淘輛二手車,邊開邊賣,把這當成一門生意來做!”
大麗輕輕拍著懷裡的沐晨,認真思考起來:“這倒是個好主意。不過誌遠,二手車生意可不好做,咱們什麼都不懂,萬一賠了怎麼辦?”
“不試試怎麼知道?”誌遠眼中閃著不服輸的光,“我可以去學!”
說乾就乾。
從那天起,誌遠就像變了個人。他徹底迷上了二手車這行,每天在各個二手車市場裡轉悠,趴在地上學著彆人看底盤,打著手機電筒檢查發動機艙,逢人就遞煙請教。
回到家就守在電腦前,不停地刷新58同城和趕集網,瀏覽著海量的賣車信息,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滿了車源信息和價格走勢。
手機店的櫃台前,很難再見到誌遠的身影。店裡的大小事務,幾乎全壓在了大麗一個人肩上。
她既要照顧孩子,又要打理生意,常常忙得連口水都喝不上。
秀玲看在眼裡,心疼兒子兒媳。她二話沒說,簡單收拾了行李就搬到了店裡二樓住下。
“你們年輕人闖事業,孩子交給我。”她抱著小沐晨,說得乾脆利落而堅定!
有了母親坐鎮後方,照看孩子,料理家務,誌遠和大麗才能沒有後顧之憂地往前衝。
這行當看似門檻低,實則暗礁密布。
一次,誌遠看中了一輛報價極低的東風本田思域,車主聲稱急用錢才賤賣。誌遠圍著車轉了幾圈,外觀漆麵光亮,內飾也整潔,他心裡一陣竊喜,以為撿了個大漏。
好在付定金前,他多了個心眼,請修車師傅過來複檢。
老師傅隻試駕了一圈,又升起底盤看了一眼,就把他拉到一邊:“這車泡過水,車內一股味,地毯下麵還有黴斑,線路都是隱患,不能要。”誌遠驚出一身冷汗,這才避免了一場大損失。
還有一次,他收了輛看起來不錯的桑塔納,整備後很快就賣出去了。沒想到買家開了兩天就跑回來,說空調不製冷。誌遠二話不說,自掏腰包給人修好了。
這些事讓他明白,光看表麵不行,每個細節都要檢查到位。
吃一塹,長一智。
誌遠收車愈發謹慎,但也因此錯過了不少看似不錯的機會。有時為了壓價,和賣家磨破嘴皮子,最後卻因為幾百塊錢談不攏,眼睜睜看著車被彆人收走。
他也會鬱悶,但更多的是不服氣,逼著自己更快地學習,更準地判斷。
轉機出現在他收到一輛二手五菱宏光。這車雖然舊,但發動機工況極好,拉貨載人都實用。
誌遠收回來後,把車裡車外徹底清洗、整備,更換了老化的雨刮器和燈泡,成本控製得極低。
他精心拍了照片,著重突出其皮實耐用的特點,掛到網上後,當天下午就被一個做水果生意的小販看中,試駕後直接全款開走。
這一單,利潤雖然不算最高,但周轉極快,讓誌遠深刻理解了流通為王的道理。
他漸漸摸到了門道:在小城市場,不需要追求高檔車型,而是要找準老百姓的真實需求。
皮實耐用的國產車、省油的日係小車,都是搶手貨。
他堅持三個原則:不收事故車、不收下線車、不隱瞞車況。每賣出一輛車,他都會細心講解車輛特點。
口碑就這樣一點點積累起來。老顧客帶新顧客,連隔壁縣市的人都專門來找他買車。
半年後,誌遠的二手車生意終於走上了正軌,每個月穩定能賣出幾輛車,收入漸漸超過了手機店。
這天傍晚,誌遠剛幫一個顧客辦完過戶手續回到店裡。大麗正在算賬,秀玲抱著沐晨在店裡踱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