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的出現像一縷微光,短暫地照亮了迷霧的一角,但隨即又被更濃重的疑雲吞噬。
技術科對“心源齋”的初步調查顯示,這隻是一個鬆散的高知交流圈子,成員匿名性很高,短期內難以排查。
對周雨的初步調查很快有了結果。
她所住的出租屋位於一個老式小區,公共監控覆蓋不全,僅有的幾個攝像頭不是壞了就是畫麵模糊。
她聲稱周末獨自在家的不在場證明,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既無法證實,也難以推翻。
至於“心源齋”,初步反饋更令人失望,那隻是一個理念鬆散、成員流動的沙龍,組織者甚至拿不出完整的參與名單。
案件似乎再次回到了原點,那座沉默的“記憶宮殿”依然是唯一的,也是最龐大的物證。
陸珩下令,將所有人力重新聚焦到對刻痕內容的深度分析上。
他采納了蘇棠之前近乎玩笑的建議——嘗試在這片信息的海洋中,尋找潛在的“目錄”或“索引”。
老王和他的團隊開發了一套新的算法,開始對掃描數據進行時序分析和筆觸關聯性建模,試圖還原刻錄的先後順序和可能的情感流變。
這天下午,老王帶著初步結果,急匆匆地找到了正在辦公室裡對著白板沉思的陸珩和林靜。
“陸隊,林老師,有發現!”老王的聲音帶著一絲興奮,他將筆記本電腦放在桌上,調出了幾組對比圖像。
“我們根據刻痕的微觀磨損、工具殘留物的覆蓋關係,以及筆觸力度的一致性模型,大致還原出了刻錄的時序。凶手並非隨意選擇區域刻錄,他是從書房最內部、最私密的區域開始,逐步向外擴展的。”
屏幕上,公寓的平麵圖被標注上了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刻錄階段。
最深色的區域,始於主臥室內側牆壁和李憶舟書桌附近的牆麵。
“我們重點分析了這些最早刻錄的區域,內容主要集中在李憶舟的童年、青少年時期,以及他學術生涯的起步階段。”
老王放大了一張圖片,那是主臥室牆麵上關於李憶舟大學時期的一段記錄。
“看這裡,”
老王指著一段文字,
“李憶舟描述了他大學時代參與的一個名為‘神經元早期電信號傳遞非線性模型’的課題小組。根據記載,他在小組中提出了一個‘顛覆性的構想’,但苦於無法用數學完美驗證。”
陸珩和林靜凝神看去。
刻痕清晰地記錄著:
“……靈感如電光石火,卻困於數學的牢籠。直至那個雨夜,與‘影’的長談,迷霧方散,思路頓開。此恩,未嘗敢忘。”
“這個‘影’是誰?”林靜立刻抓住了關鍵。
“問題就在這裡。”
老王切換了畫麵,調出了一份公開的學術資料掃描件,
“這是李憶舟後來賴以成名的、也是與李彥漠產生糾紛的那篇關鍵論文的早期雛形綜述。裡麵明確提到,該理論的‘核心數學框架’是由李憶舟‘獨立構建並完成’的,完全沒有提及任何‘影’的存在。”
公開論文:獨立構建。
私人刻痕:得益於“影”。
一個清晰的矛盾,赤裸裸地呈現在眼前。
“不僅是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