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孩子十四五歲的時候,有次在閣樓找東西,無意中翻出一個舊鐵盒。裡麵是曉雯的遺書和一些老照片。那天之後,那孩子就像變了個人。”
另一條線索來自周雨的高中班主任:
“高三那年,周雨寫了一篇關於‘身份認同’的作文,提到‘發現自己活在一個被編織的故事裡’。當時我以為是那孩子想象出來的。”
這邊,老王有了新的發現。
老王在周雨早年使用過的一個網絡雲盤裡,找到了幾篇加密日記:
·“閣樓鐵盒裡的真相...原來媽媽早就離開了,現在的‘媽媽’是小姨。”
·“為什麼要冒充媽媽?為什麼要讓我活在謊言裡?”
·“偷聽到小姨和哥哥的談話……複仇……記憶宮殿……原來如此。”
·“既然你們要我恨,要我演,那我就演給你們看。我會成為你們最需要的那把‘刀’,但握著刀柄的人,會是我自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哥哥看我的眼神,有憐憫。他是不是也察覺到了什麼?這個家,真可笑,也可怕。”
這些記錄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
周雨在少女時期偶然發現了生母的遺物,從而知曉了周曉琳的真實身份,並且還無意間知道了她的複仇計劃。
這些日誌表明,周雨不僅很早就知曉了自己的真實身世和周曉琳的複仇計劃,她後續表現出來的“被引導的仇恨”、“對李憶舟的接近”,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順水推舟”的表演。
她冷靜地利用周曉琳因為她和生母相似而產生的保護欲和情感投射,將自己深度嵌入計劃,從而在暗中觀察、影響。
甚至可能……操控著整個複仇劇本的走向。
在後續的審訊中,周曉琳得知這一切後,首次情緒失控:
“不可能……我明明把姐姐的遺物都處理掉了……”
“有一個鐵盒,藏在老宅閣樓的橫梁縫隙裡。”
周雨平靜地說,
“小姨,你太專注於扮演媽媽,忘了媽媽其實也有自己的秘密。”
原來,周曉雯在去世前,偷偷藏起了一個鐵盒,裡麵有自己的日記、與李憶舟的合影,以及一封給未來孩子的信。
這個鐵盒在十多年後,被逐漸長大的周雨偶然發現。
“我知道你想保護我,”
周雨看著周曉琳,眼神複雜,
“因為我和媽媽長得太像了。但你不知道,當我發現真相的那一刻,我就不需要保護了。我需要的是……終結。”
吳念當時敏銳地察覺到了周雨的變化,但他誤解了這份冷靜,以為是周雨在強忍傷痛。
於是他選擇用那種極端的方式,試圖既能完成複仇,又可以保護家人。
而他不知道的是,周雨早已不是需要被保護的那個女孩了。
這個案件,最終被證明是三個互相誤解的人,在愛與恨的旋渦中,共同演繹的一場悲劇。
每個人都以為自己在保護他人,每個人都在被自己珍視的人欺騙。
“我累了。”
她輕聲說,聲音裡帶著無儘的疲憊,
“從知道真相那天起,我就活在一個巨大的謊言裡。小姨活在對媽媽的回憶裡,哥哥活在小姨編織的仇恨裡,而我……活在他們都需要我扮演的角色裡。”
她承認,她早就知道一切。
她利用了小姨的情感,利用了哥哥的守護,冷靜地配合著這場複仇,甚至在某些環節主動推進,因為她知道,這是唯一能解開這個死結的方式——讓一切罪孽爆發,然後終結。
“我隻是沒想到,哥哥會用這種方式……”
提到吳念,周雨的聲音第一次出現了哽咽,
“他想保護我們,用他的方式。可我……我停不下來了。”
案件的性質在此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這是一個由扭曲的守護周曉琳對周雨)、悲壯的認罪吳念對警方和周雨)、以及清醒的順勢操縱周雨對全局)共同編織的,更加複雜、也更加悲劇的旋渦。
陸珩看著眼前這個年輕卻仿佛曆經滄桑的女孩,心中沒有絲毫破案的喜悅,隻有沉甸甸的壓抑。
他明白了,吳念用dna留下的,不僅僅是一條線索,更是一聲絕望的呐喊,試圖挽救在仇恨中即將溺亡的親人。
喜歡陸隊,收好你的生日帽請大家收藏:()陸隊,收好你的生日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