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案在即,證物室內卻彌漫著新的緊張氣氛。
在最後一次清點周曉琳的個人物品時,陳默在一個標記為“私人物品”的紙箱底部,發現了一本用牛皮紙仔細包裹的舊書。
書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的《心靈迷宮》,作者署名“燭明”。
書頁已經泛黃發脆,但保存得異常完好。
當陳默小心地翻開書頁時,一張手工製作的書簽悄然滑落。
書簽的圖案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一支紅黃藍三色條紋的生日蠟燭。
“老王!”陳默立即呼叫技術支援。
十分鐘後,專案組核心成員齊聚證物室。
老王戴著白手套,將書簽放入證物袋,臉色凝重。
“又是這蠟燭。”他隔著證物袋看著裡麵的書簽,“這案子看來沒有那麼簡單……。”
陸珩立即下令:“徹查這本書和作者‘燭明’的所有信息。”
老王的調查結果令人不安。
這本《心靈迷宮》在正規出版渠道幾乎無跡可尋,更像是一本地下流通的私人印刷品。
書中內容表麵上是探討記憶與心理創傷,實則充斥著極端的思想:
·“記憶是靈魂的傷疤,唯有將其具象化,才能實現真正的淨化”
·“生日是生命最初的創傷,慶祝生日實則是在美化痛苦”
·“讓罪人永遠活在自己最痛苦的記憶中,才是終極的審判”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書中詳細描述了一種名為“記憶實體化”的心理療法,其操作方式與“記憶宮殿”案的犯罪手法驚人地相似。
“這不是普通的心理學著作。”
林靜翻閱著書頁,眉頭緊鎖,
“這是一本犯罪教科書,用學術的外衣包裝著極端的思想。”
審訊室裡,周曉琳看到那本書簽時,明顯愣了一下。
“這本書……”
她的聲音有些恍惚,
“是很多年前,一個筆友寄給我的。”
據周曉琳回憶,那是在她姐姐去世後最痛苦的時期。
她在一個心理學論壇上結識了這個自稱“明”的筆友。
“他總是在我最絕望的時候給我寫信。”
周曉琳的眼神變得迷離,
“他說理解我的痛苦,告訴我複仇不是罪惡,而是……神聖的使命。”
這些信件持續了約兩年時間,內容從最初的心理疏導,逐漸轉變為對複仇理念的係統性灌輸:
·“你姐姐的記憶需要被銘記,而最好的銘記方式,就是讓施加痛苦的人永遠活在這段記憶裡”
·“時間不是解藥,而是對罪惡的縱容。真正的正義需要被雕刻在時間裡”
·“生日蠟燭是最完美的象征——生命在燃燒中消逝,罪惡在火光中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