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的心理側寫像一塊投入湖麵的石頭,在專案組內部激起了新的漣漪。
調查的重心開始從漫無目的的海量篩查,轉向更具針對性地挖掘程家社會關係中有特殊傾向的個體。
陳默帶著重新燃起的鬥誌,再次紮進了“幸福裡”社區,這一次,他的目光不再局限於維修工、快遞員這類流動人員。
而是更深地投向那些長期居住在此,如同背景板一樣容易被忽略的固定麵孔。
他調整了走訪策略,不再直接詢問程家的事,而是以“社區人口普查補充”、“老年人關懷走訪”等更溫和的名義,
與那些常在社區花園曬太陽、下棋、散步的老人們攀談。
話題從社區環境、家常裡短慢慢引向對鄰裡關係的看法。
幾天下來,收獲甚微。
大多數老人對程家的印象都停留在“那家知識分子,挺安靜的,不怎麼跟人來往”的層麵。
直到陳默遇到了那位姓韓的退休老工程師。
韓老爺子年近八十,精神矍鑠,思維清晰,是社區裡有名的“百事通”,每天雷打不動地在花園固定長椅上曬太陽、聽收音機。
陳默遞上一根煙,陪著韓老爺子聊了會兒天氣和戲曲,才看似不經意地問起:
“韓大爺,您在這小區住得久,見識廣。像咱們這樓上樓下的,有沒有那種……特彆關心彆人家孩子,或者對怎麼教育孩子特彆有自己一套看法的鄰居?”
韓老爺子眯著眼,吐出一口煙圈,想了一會兒,用帶著點沙啞的嗓音說:
“你這麼一問,倒是讓我想起老孫頭了。”
“老孫頭?”陳默心裡一動,麵上不動聲色。
“嗯,孫厄辛。以前也是老師,退休好些年了,就住在隔壁單元三樓。”
韓老爺子朝不遠處一棟樓指了指,
“他啊,老伴走得早,一兒一女都在國外,一年也回不來一趟,就他一個人過。”
“這位孫老師,人怎麼樣?”
“人嘛,表麵上看挺和氣,見麵也打招呼。就是……”
韓老爺子頓了頓,似乎在斟酌用詞,
“就是有點……太老派,或者說,有點軸。腦子裡那套東西,還是幾十年前的。見不得孩子吵,見不得孩子跑跳,總覺得沒規矩。”
陳默立刻捕捉到了關鍵詞——“規矩”。
他引導著問:“哦?他怎麼個在意法?”
“我記得,大概一年前吧,有一次社區裡有幾個半大小子踢球,不小心把花壇邊的一盆花撞倒了,泥土撒了一地。”
“那幾個孩子嚇得夠嗆,正不知道怎麼辦。”
“老孫頭正好路過,就站在那兒,對著那幾個孩子足足訓了有十分鐘,什麼‘行為不端’、‘缺乏家教’、‘不成體統’……把孩子們都訓哭了。”
“後來還是孩子家長過來,差點跟他吵起來。”
韓老爺子搖了搖頭,
“自那以後,孩子們看見他都繞著走。”
陳默的心跳微微加速,他繼續追問:“那……他跟程工程師家,有過接觸嗎?”
“程工家?”
韓老爺子想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