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珩的指令下達後,專案組立即行動起來。
陳默親自帶隊,與各組受害者的家屬進行了細致耐心的溝通。
這項工作並不輕鬆,畢竟要重新翻檢逝者的遺物,無疑會再次揭開家屬們心中的傷疤。
但警方展現出的專業態度和新發現的重要線索,最終說服了所有家屬配合調查。
技術科的實驗室裡,老王和他的團隊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七名受害者的遺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從日常用品到珍藏的紀念品,每一件都可能隱藏著關鍵線索。
按照陸珩的指示,他們特彆關注那些具有特殊意義或容易被忽略的物品。
“我們要找的是‘不顯眼’的東西。”
老王在團隊分工時強調,
“凶手既然能策劃如此精密的犯罪,就絕不會留下明顯的證據。注意那些微小的異常,哪怕是毫米級的縫隙、幾乎看不見的接縫,都不能放過。”
調查工作持續了整整兩天。
技術人員們戴著白手套,使用各種專業工具,對每一件物品進行著近乎苛刻的檢查。
高倍放大鏡、微型內窺鏡、紫外線燈……所有能用的設備全都派上了用場。
第三天下午,案情終於出現了突破性進展。
老王親自負責檢查李姊壬的遺物。
在眾多物品中,一個略顯陳舊的音樂盒引起了他的注意。
據李姊壬的女兒說,這是她小時候送給母親的生日禮物,母親一直珍藏著,經常拿出來擦拭。
音樂盒外觀是經典的旋轉木馬造型,漆麵已經有些斑駁,但依然能看出當年的精致。
老王先是仔細檢查了外部,沒有發現異常。
接著,他小心翼翼地打開底部的發條裝置,用微型內窺鏡探查內部結構。
就在他準備放棄時,內窺鏡的鏡頭在音樂盒的主軸下方捕捉到了一處微米級的加工痕跡。
那痕跡極其細微,就像是齒輪長期運轉產生的自然磨損,但老王的直覺告訴他,這不太對勁。
“小張,把十倍鏡拿過來。”老王的聲音帶著壓抑的興奮。
在十倍放大鏡下,那道痕跡露出了真容——那是一個經過精心偽裝的開口邊緣,工藝精湛到幾乎與周圍的金屬融為一體。
老王屏住呼吸,用特製的微型工具輕輕撬動那個位置。
“哢噠”一聲輕響,一個不足一立方厘米的微型暗格彈開了。
暗格內部,緊緊塞著一小截彩色生日蠟燭。
蠟燭已經被削成細小的圓柱狀,表麵沾染著已經乾涸發黑的疑似血跡。
整個實驗室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圍了過來。
“立即拍照取證。”老王的聲音因激動而微微發顫,“通知陸隊和蘇法醫,我們找到了!”
消息傳到專案組會議室時,陸珩正在聽取各組的進展彙報。
他立即中止會議,帶著蘇棠和陳默趕往技術科。
當蘇棠看到那截微型蠟燭時,她的眼神變得異常銳利。
她戴上手套,接過老王遞來的鑷子,小心翼翼地將蠟燭取出,放在強光下仔細觀察。
“蠟燭被精心修剪過,邊緣很光滑。”
蘇棠的聲音很輕,仿佛怕驚擾了這個重要的物證,
“血跡已經完全滲透進蠟質內部,顏色發黑,說明時間相當久遠。”
她抬起頭,看向陸珩:
“強烈的、充滿恨意的儀式感……這血是誰的?是凶手的,還是……受害者的?”
陸珩的眉頭緊鎖,目光死死盯著那截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