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認了凶手利用遇難者骨髓培養工程菌這一令人發指的罪行後,專案組的氣氛變得格外凝重。
每個人都意識到,他們麵對的是一個不僅冷血、而且褻瀆生命的惡魔。
蘇棠在實驗室裡繼續深入研究這種基因編輯菌群的特性,試圖找出破解這個死亡謎題的關鍵。
“這種工程菌在宿主體內保持著近乎完美的休眠狀態。”
蘇棠在每日例會上向陸珩彙報,
“它們的代謝活動被壓製到最低限度,常規檢測很難發現異常。但是……”
她停頓了一下,調出了一組數據圖表,
“從菌群的基因設計來看,它們應該存在某種激活機製。”
陸珩的目光銳利如鷹:“激活機製?”
“就像定時炸彈需要引信一樣。”
蘇棠解釋道,
“這種菌群不可能永遠休眠,否則就失去了作為殺人工具的意義。我推測,存在某種外部觸發因素,能夠在特定時間喚醒這些沉睡的殺手。”
這個“外部觸發”假說立即引起了陸珩的高度重視。
如果蘇棠的推測正確,那麼找到這個觸發機製,就可能提前預警甚至阻止下一次謀殺。
任務立即交給了老王的技術團隊。
這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技術挑戰——要在海量的環境數據中,找到一個可能隻持續幾秒鐘的特定信號。
老王帶領團隊立即投入工作。
他們調取了七名受害者死亡前後二十四小時內,所有可能獲取到的音頻數據。
這包括受害者家中的智能設備錄音、小區及周邊商鋪的監控錄像音頻、甚至附近交通攝像頭的環境聲音記錄。
數據量龐大到令人咋舌。
每個案發現場周圍五百米範圍內的所有音頻記錄,總時長超過兩萬小時。
技術團隊連夜開發了一套特殊的音頻分析算法,能夠自動識彆並分類不同頻段的聲波信號。
“我們要找的是一個特定的頻率特征。”
老王向團隊成員解釋,
“根據蘇法醫提供的菌群特性分析,這個觸發信號很可能具有獨特的聲學特征。”
第一天的工作毫無進展。
算法識彆出了數以萬計的各種聲音信號——汽車的鳴笛、人們的交談、電視節目的聲音、寵物的叫聲……
但都沒有發現符合預期的特定信號。
第二天,老王調整了搜索策略。
他將重點放在受害者死亡前兩小時這個關鍵時間窗口,同時提高了算法的敏感度。
就在這天深夜,技術員小張突然發現了一個異常現象。
在分析第三名受害者李姊壬案發前的音頻數據時,算法標記出了一段持續時間僅2.3秒的高頻信號。
這個信號的頻率非常特殊,集中在赫茲附近,能量強度雖然不高,但特征十分明顯。
“王工,您來看看這個。”小張立即叫來了老王。
老王仔細查看了這段信號的頻譜圖,眼神逐漸變得專注:
“立即比對其他案發現場的音頻數據,尋找相同特征的信號!”
令人震驚的是,在隨後的比對中,他們在其他六名受害者的案發前音頻記錄中,都發現了完全相同的聲波信號。
每次出現的時間都在受害者死亡前12小時,持續時間在23秒之間,頻率特征完全一致。
“找到了!”老王難掩激動,立即向陸珩彙報,“聲音就是鑰匙!凶手用特定的聲波信號來激活受害者體內的工程菌!”
但是,這個特定的頻率從何而來?
為什麼凶手要選擇這個特殊的聲波作為觸發信號?
老王團隊立即開始了第二輪調查——頻率溯源。
他們將這個赫茲的特定頻率與各種可能的聲音源進行比對,但都沒有找到匹配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