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追究今古文經的本源,會發現他們都是一樣的,研究的都是儒家經典。
他們的區彆在於:
今文經是由“漢代師生口耳相傳”的,由“隸書”這種今文寫就的儒家經典。
而古文經是由“漢人發現”的,用“先秦古文字”寫就的儒家經典。具體發現方式如:孔子故居的牆壁中、民間收集等等……
這時,可能就會有些疑問了——明明古文經被發現於孔子故居中,還是先秦古文字的古籍,很大可能就是孔子當年編纂的經書,眾多經文與今文經也有對照,這不是比口口相傳的今文經更靠譜一些?為什麼他們不是正統?
對此,今文經學者表示:你說是就是了嗎?你有什麼證據嗎?在孔子故居發現的就是孔子編纂的?萬一是哪個大聰明偷摸放進去的呢?我不承認,你就不是!
漢天子也表示:今文經才是正統的代表,今文經神秘,迎合時政,微言大義,更符合我天子的身份!
而古文經?教條,死板,訓詁為主,充其量是個曆史記錄,連天子的心思、國家的想法都摸不透,活該你不正統!
——但在東漢後期,事情開始出現了轉折,今古文經的皇家風評悄然反轉了。
早在西漢開始,今文經就逐漸流行起讖緯之風。在天子的默認下,士人們用玄之又玄的讖語來解釋天子與時事。
到東漢漢章帝時期,通過白虎觀會議,正式將讖緯學與今文經融合起來。
若是一直如此下去,眾多讖語是會繼續服務於大漢皇室的,今文士族也還是會以大漢天子馬首是瞻的。
但,天有不測風雲。
對於漢朝皇室來說,糟糕的事情發生了。
漢章帝之後,著名的東漢幼兒園正式開業了,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爭做東漢幼兒園園長,扶持了一個又一個幼帝。
這些幼帝如果順利長大,拉攏一批再打壓一批,慢慢收歸權力,那深入人心的劉姓江山也不會產生多少動搖。
可遭就遭在,皇帝根本他就長不大啊!
接連數位皇帝,由於體弱、多病、醫療落後等眾多原因,均早早夭折,於是便開始了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外戚與宦官爭相立年歲更小的皇帝,以此續費更長時間的皇權“體驗卡”。
而年歲更小的皇帝由於種種原因夭折,促使著兩方立年歲更更小的皇帝。
而年歲更更小的皇帝早早夭折了,於是就要尋找一個年齡更更更小的皇帝。
如此這般,循環往複。
這場場皇位交接,猶如漫長的看不到儘頭的接力賽,每一棒都交接得倉促又荒誕。
士族集團作為雙方都拚命拉攏的勢力,在此過程中也看透了劉姓皇室的外強中乾。
於是今文士族開始拚命發展自己的門生故吏,讖緯之學不再服務於大漢天子。
等到先帝——漢桓帝劉誌上位時,風氣開始有了好轉。
因為——他成年了!還掌權了!
但此時,士族腰包已鼓,腰杆已硬,土地兼並蔚然成風,佃農隱戶屢屢不絕。漢朝這輛駕駛了三百多年的大車,已經開始漸漸殘破,終究是回不到過去了。
不再好用的今文學派漸漸令漢天子產生不滿。
可今文士族已經成了氣候,天子不滿也無濟於事。
而古文經學派這邊則不同。
在東漢古文經幾代學者的努力下,通過融合今文經學的優點,創造出了2.0版本古文學派,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擁有極為靈活的政治底線。
他們強調:天子,是代天牧民的天下共主。
其為天子賦予了極高的神聖性和合法性,並認為天子應該有更高的禮遇,更尊貴的儀仗。
當然,具體應該多尊貴?這點可以商量著來。天子你放心填寫,隻要不離譜,我們肯定附和你。
一般來說,這個時候天子隻要慢慢扶持古文經學,漸漸打壓今文經學,那大漢就還有喘息的餘地。
可是,在東漢末年這個時期,今古文之間的矛盾卻並不突出了。
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兩任天子——劉誌、劉宏的操作,完美地將矛盾轉移了。
為了鬥倒外戚勢力,他們均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扶持宦官勢力。
而為了穩固宦官勢力,黨錮之禍登上曆史舞台,士人都在忙著跟宦官鬥,跟皇權鬥,哪裡再有空去內鬥?
今古文士人們:我們活著都很難了,雙方先停戰,先停戰吧!
喜歡魅力太高也是錯?曹操都成迷弟了請大家收藏:()魅力太高也是錯?曹操都成迷弟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