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今古文之爭是士族內部的矛盾,當有一個巨大威脅存在時,士人群體隻會一致對外。
所以袁隗好奇之餘,內心也充滿疑惑:“你可知道?今文與古文都不會眼睜睜地看著袁氏中立,他們會想方設法地讓袁氏站隊。”
“最重要的是,如今大漢還在黨錮,今古文之爭,可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挑起來的……”
袁基點點頭,表示認同:“叔父,這些基都知曉,事實確實如此。所以……基並不想現在就挑起今古文之爭,這隻會成為無用之功。”
“基現在提及此事,是先行奉告,望叔父斟酌。”
“基,會在合適的時機挑起爭端。那時,袁氏會自然而然地中立。而叔父需要做的,就是在時機到來之時‘順其自然’。”
這段話有點內容。
但細聽堪稱廢話文學,看似什麼都說了,但卻什麼都沒說清。
袁基對袁隗打著啞謎,弄得袁隗心裡直癢癢,十分想知道這個“合適的時機”是什麼時機。
但他標榜自己——是一個可靠的叔父形象,認為身居過高位多年的自己不應該在侄子麵前表現得特彆急迫,顯得不穩重,於是就強忍著不問。
袁基就是要他不問。
如果他問了,袁基還得想其他話語搪塞他。
謹記,事以密成。
但他並非是對袁隗不信任,而是說得太多,袁隗必然會以“為袁基好”為目的,將袁氏的門生故吏、宦官人脈、軍事人才統統用於為袁基鋪路。
這要是讓其他士人知道了,也許會吐槽:現在的炫耀可真高級啊,這難道有什麼不好的嗎?你不要太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哦?要不讓給我吧,我想要!
可對於袁基來說——有些助力不一定是助力,反而是慢性毒藥。
袁基要打造屬於他自己的軍事政治集團。
他從不需要一個與他深度捆綁的袁氏家族,他永遠都不會讓自己成為家族的附屬品。
袁氏的門生故吏群體極其龐大,但符合袁基政治集團的利益的卻不多。
——他們不會唯袁基馬首是瞻,不會完全認袁基做大漢之光,不會舍生忘死地跟著袁基改天換日。
對於這些士人與軍事人才,袁基會拿著漏網去撈這一池渾水,泥沙俱下後,真正的金子所剩無幾,那些才是袁基真正想要的。
而諸如董卓之類的反骨仔們,袁基隻能對他們說“拜拜”。
隻是袁隗並不是很滿意,袁基的這兩個要求對他來說有點太簡單了,他這一身的勁頭都無處可使。
要說袁隗,他本身也不是什麼循規蹈矩之人,他的底線是袁氏最靈活的了。
不然他也不會拉攏宦官、拉攏黨人、拉攏今文、拉攏古文,成為左右逢源的代言人。
所以看出袁基有改朝換代的想法時,他隻思慮了一會,就放棄思考了。
因為他內心興奮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