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逃了出來,烏洛蘭也就不想管他們是如何逃出來的了,他不去思考,也不去深究。
他身邊隻剩數十騎兵,他滿腦子隻有逃命這一個想法。
袁基軍的軍陣內部繼續運轉,作為鐵壁絞肉機,將鮮卑騎兵絞死於陣中。
無一人去追擊逃走的數十騎兵。
袁基在城牆上,看著烏洛蘭等人狼狽的背影,隻做微笑。
殺死烏洛蘭,沒什麼太大好處,中部首領死了,中部就亂了,這不是袁基想看到的局麵。
袁基想看到的,是漢軍對戰東、西、中三個完整的部落,並完整地除掉他們。
中部如果亂了,鮮卑之後湊出的三路大軍,就不是他想要的三路了。
且,烏洛蘭回去後,正好可將此處的場景描述一番,講給檀石槐和鮮卑眾人聽。
為什麼一戰就將兩萬騎兵給打沒了?烏洛蘭得為自己辯解一下吧?
將兩萬人留在城牆下,袁基軍隊的實力對鮮卑人來說,就已經藏不住了。
讓眾人知曉袁基軍陣的強大,正好可打壓一下敵方士氣。
所以,跑吧,跑得越快越好,跑得越慘越好。
最好讓所有鮮卑人都看到。
袁基從此刻起,就要告訴他們:這,才是他們麵對漢人時,本該有的樣子!
此戰中,袁基軍中將領發揮的作用,其實比較小。
將近兩萬的鮮卑騎兵皆喪命於軍陣之中。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此軍陣高速運轉,首功就是訓練士兵軍陣的典韋和程昱,研究陣型的袁基和賈詡,以及大功臣——士兵們。
得益於士兵們平時刻苦練習變陣,培養出極高的默契度,以及極強的信念感。
此陣,雖此前未經過真正實戰,但每一個兵卒都對袁基的話語深信不疑,腦中隻有“貫徹主公命令”一個念頭。
而此次列陣,確實乃天時地利人和。
袁基軍以逸待勞,且有時間快速結陣;戰場又在袁基的主場;恰好鮮卑人輕視漢兵,竟主動發起對戰。
所以鮮卑此次大敗而歸,甚至差點就不歸,這絲毫不奇怪。
等一眾人飛速逃走,不見蹤影後,袁基收回眺望的目光,繼續看向下方軍陣。
士兵們依舊精神抖擻,或刺出長槍、長矛,或持盾站得筆直。
一時辰後,鮮卑騎兵幾乎死絕。
隻剩下一部分人癱坐在原地,再也不敢動彈分毫。
所有將領帶人快速殲滅這些殘兵,整個過程無聲、快速、高效。
很快,戰場隻留下一片片屍體,和部分馬匹。
見狀,袁基不禁笑了起來。
此次著實是一場大勝!
百年難遇的大勝!
此戰的戰損比,在他人看來簡直低到離譜。
若不是董卓、呂布、孫堅、公孫瓚等將領,也參與進了此次軍陣殺敵中,他們想都不敢想象,竟然能有這種百人左右戰損剿滅兩萬騎兵的戰果!
太過聳人聽聞了。
但其實,這個戰損比才正常。
這是袁基等人有心算無心的結果。
是天時地利人和兼備的結果。
鮮卑騎兵們甚至大部分連袁基軍的身影都沒看見,就徹底地閉上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