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遠房伯公聽後,放下酒杯,若有所思地說:“孩子看到的,可能是‘走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什麼是‘走影’?”父親問。
伯公捋了捋花白的胡子,緩緩道:“老輩人傳說,有些人將死之時,魂魄會提前離體,在外麵遊蕩,這就是‘走影’。它們沒有惡意,隻是不知道自己該去哪裡。見到‘走影’的人,第二天多半會聽說有人去世的消息。”
“這不就是迷信嗎?”父親笑著說。
伯公搖搖頭:“咱們鄉下有些事,說不清道不明。我記得我小時候,也見過一次......”
我躲在門後,屏息聽著伯公的講述,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有過這樣的經曆。這讓我既害怕又莫名感到一絲安慰。
時光飛逝,轉眼十幾年過去了。我上了大學,學了心理學專業。有一次,在《民俗學概論》課上,教授正好講到了中國各地的民間傳說,其中提到了“走影”類似的觀念。
下課後,我找到教授,詳細講述了我童年的那次經曆。
教授聽後很感興趣:“從民俗學角度看,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生死界限的模糊認知。民間認為人的魂魄不是瞬間離體的,而是有一個過程。你看到的所謂‘走影’,可能是將實際看到的某些自然現象與聽聞的死亡消息在記憶中聯係起來了。”
“您的意思是,我隻是在事後把兩件本不相關的事情聯係在了一起?”
“記憶是很不可靠的。”教授笑著說,“尤其是童年記憶,往往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被重構。你可能確實在那一晚看到了某種現象——也許是霧氣的特殊形態,或者月光下的影子,甚至隻是一場夢。而當第二天聽說有老人去世後,你的大腦就將這兩件事聯係了起來,賦予了這個記憶特殊的意義。”
教授的解釋很合理,但我心中仍有一絲疑惑。為什麼那晚的景象如此清晰?為什麼我至今還能回憶起每一個細節?
大學畢業後,我成為一名雜誌編輯。有一次,我們策劃一期“鄉村記憶”專題,我主動提出要寫一篇關於家鄉民俗的文章。借此機會,我再次拜訪了已經年邁的姑姑。
姑姑見到我很高興,我們聊起了很多往事。我猶豫再三,還是提起了那個中秋前夜的經曆。
姑姑沉默良久,終於歎了口氣:“其實那天晚上,不止你一個人看到了。”
我驚訝地看著姑姑。
“第二天村裡就有人傳言,說好幾家人都看到了一個白色的影子在王老漢家附近飄蕩。”姑姑壓低聲音說,“老輩人說,那是王老漢的魂提前走了,因為他放心不下自己的小孫子。”
“放心不下小孫子?”
姑姑點點頭:“王老漢的兒子媳婦在外地打工,小孫子跟著他過。他可能是擔心自己走了,孫子沒人照顧。所以魂魄不安,遲遲不肯離去。”
“後來那孩子怎麼樣了?”
“村裡人輪流照顧了他一段時間,後來他舅舅從城裡來接走了他。現在應該也長大成人了吧。”姑姑說著,眼圈有些發紅。
離開姑姑家時,夕陽西下,一如我記憶中那個傍晚。村路兩旁的路燈已經換成了明亮的ed燈,把整個村莊照得如同白晝。我走在路上,心中感慨萬千。
也許教授說的是對的,那晚我看到的隻是月光下的霧氣,或者是半夢半醒間的幻覺;也許伯公和姑姑說的才是真相,這世上確實存在科學尚未能解釋的現象。
但無論如何,那次經曆讓我對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的思考。那個白色的影子,不管它是什麼,都提醒著我:生命有限,但牽掛無限。就像王爺爺對孫子的愛,超越了生死的界限。
回到城裡後,我寫下了這篇故事。在結尾處,我特彆加上了這樣一段話:
“民間傳說和信仰,不管科學與否,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人們對生命的敬畏,對未知的思考。也許我們不必執著於分辨真假,而是應該理解這些故事背後的人性與情感。”
文章發表後,意外收到了很多讀者的來信,他們紛紛分享自己類似的經曆。有一個讀者的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我奶奶去世前晚,我也在窗外看到一個模糊的白影一閃而過。當時以為是眼花,現在想來,也許是奶奶來向我告彆吧。謝謝你的文章,讓我不再害怕那段記憶,而是把它視為一份特殊的禮物。”
讀完這條留言,我望向窗外城市的夜景,燈火通明,不再有鄉下的黑暗與神秘。但我知道,無論世界如何變化,人類對生命奧秘的追問永遠不會停止。而有些記憶,就像那個中秋前夜的白色影子,將永遠飄蕩在某個角落,連接著過去與現在,已知與未知。
喜歡民間故事選集請大家收藏:()民間故事選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