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如你所願!”
「公元642年,貞觀十六年,大唐樊國公、鎮軍大將軍段誌玄病逝,終年四十五歲。
唐太宗贈其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改封褒國公,諡號莊肅,並陪葬昭陵。」
“君集啊!朕以後隻能到淩煙閣去看你了啊!”
“叔寶......他還那麼年輕,怎麼就走了呢?”
「貞觀二年,蔣國公屈突通去世......」
「貞觀二年,薛國公長孫順德去世......」
「貞觀九年,邢國公劉政會去世......」
「貞觀十二年,譙國公柴紹去世......」
「貞觀十三年,胡國公秦瓊去世......」
......
天幕上,一個個的貞觀群臣相繼離世,每一個天策府老臣和大唐功勳去世時,大唐的皇帝都要親臨哭哀,給予他們莫大的身後光榮。
死一個,李世民哭一個。
李世民哭完的畫麵剛結束,就又有死一個接著哭。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時常懷念當年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老臣們,因此傷神落淚。
於是他在太極館內三清殿旁興建一座小樓,名為淩煙閣,命閻立本繪製真人大小的二十四位功臣畫像,麵北而立,以示尊皇,即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
「而唐太宗本人,晚年則時常至淩煙閣懷舊。」
貞觀群臣伴隨著其高光時刻在天幕上相繼離世,畫麵也化為黑白。
貞觀上將也從頭哭到了結尾。
畫麵上鏡頭切換,一座位於皇宮內的高閣突兀的出現。
其前對大唐國教道教的三清殿,上有書法大家褚遂良的落筆“功高侯王”。
鏡頭走入殿內,內外又是三層,使用輕隔作牆,將光照折射,裡麵的場景宛若殿堂般閃耀。
當日光折射在活靈活現的唐代功臣圖像上,光影交錯,仿佛時光回溯。
李世民的身影緩緩出現在閣中,他腳步蹣跚,目光在一幅幅畫像上逡巡。
「其即位的後世唐代君主,為表彰功臣榮譽,依舊將功臣圖像送之高閣,最內一層所畫為功勳最高的宰輔之臣,中間一層所畫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
後世詩人李賀曾寫詩讚曰: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自此之後,淩煙閣成為了唐代武士和文臣最高的死後榮譽殿堂。」
天幕上淩煙閣二十四功臣的畫麵漸漸黯淡下去,視頻暫告一段沉默,唯有女聲還在淺唱:
“笙簫琵琶,金色步輦
千秋黃沙,不曾褪減
全唐的濃墨重彩......”
......
大氣輝煌的初唐年間以觀眾們想不到方式進行了結尾,無數的古人們還意猶未儘,沉浸在唐太宗一手帶起的風雲大世裡。
有的人震驚於初唐的君臣之情,有的人早已沉浸在了李世民的人格魅力裡,難怪後世人總是誇讚人家貞觀上將。
也有的古人們在慨歎:那麼多的風雲英雄,李世民到底是怎麼駕馭他們的呢?
而那麼多的人傑,又是怎麼心甘情願去聽李世民話的?
還有的觀眾們仍是沉浸在那一幀幀的唐朝治世裡,“大唐的長安城好美啊!”
“萬家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唐朝到底好不好,我一個農民看不出來嗎?”
長安長安,長治久安。
隻有大唐的長安,才讓無數人感到魂牽夢繞。
“那可是大唐啊,諸夏人永遠的精神故鄉!”
“茂茂,我們去長安吧!”
明朝時期,關中的老百姓們默默的抬頭看了一眼自己城池上的文字,心中羞慚的低下了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太難聽了,啥時候能改過來!
東漢末年
曹操沉默的看完了貞觀的落幕,也不得不讚歎:“唐太宗對待功臣,倒真寬厚啊!”
不過,那又如何?
你大唐能做到的,我曹阿瞞也能做到!
“飛鳥儘之事,在孤這裡絕不會出現!孤也要像唐太宗一樣,善待自己的功臣們!”
各個時空裡的漢皇們更加沉默了。
光是對待功臣這一塊,不,是對待開國功臣這一塊,他們家的老祖宗好像就沒人家做的好啊。
更彆提貞觀的長安城了。
雖然遠沒有天幕展現的後世長安城那般繁華迷人,可也不是大漢的長安能與之相比的。
“切,有什麼好炫耀的?”
“邦周的雒陽也沒有大漢的雒陽繁華呢!你不就比朕晚生了幾百年嘛!”
“有種碰碰!”
西漢時期
眼巴巴的看著大唐的繁榮景象,劉徹更是下定了一個決心。
一切富強都是建立在國家和平之上的,而和平是需要打出來的。
唐朝為什麼富強?
不就是李世民打服了周圍一圈的國家,讓他們奉唐朝為宗主,奉唐皇為天可汗嗎?
他大唐行,我大漢也行!
隻有戰爭打贏了敵人,才能讓天下太平,讓百姓少遭困苦!
“匈奴人,必須滅!”
“而且,朕也要學李世民一樣,打得更快,滅得更好!為我大漢的子民也爭取到更好的生存空間!”
喜歡天幕:對!我爹洪武三十五年傳位請大家收藏:()天幕:對!我爹洪武三十五年傳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