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榜的喧囂,很快便傳到了紫禁城。
乾清宮內,崇禎皇帝正聽著禮部尚書和徐光啟的稟報。
“陛下,此次會試,應試舉子共三千五百餘名。新增格物、算學兩科,及格者約占三成,其中優等者一百七十七人。據此錄取進士三百零九人,其中於格物、算學有顯著特長者,有四十三人,多列入二甲、三甲。庶吉士候選名單中,此類人才亦占近三成。”禮部尚書恭敬地呈上詳細報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崇禎仔細翻閱著名單和成績,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神色。他尤其注意到了薄玨、方以智等在後世曆史上於科技領域有所建樹的名字,此刻都出現在了榜單之上。
“好!甚好!”崇禎放下報表,目光炯炯,“此乃開天辟地之第一步!徐先生,你看,種子已然播下,隻待破土發芽了。”
徐光啟亦是感慨萬千,胡須微顫:“陛下聖明!老臣畢生倡導實學,今日終見其端倪。榜上有名者,皆非徒具虛名,於算學、器械、農工水利等,確有真才實學。假以時日,必能為國效力,助陛下成就大業!”
“光啟此言差矣。”一個略顯陰柔的聲音響起,正是溫體仁。他雖在之前的鬥爭中暫處下風,但作為禮部實際上的最高官員尚書為其黨羽),他仍有發言的餘地。“陛下,老臣以為,科舉取士,首重德行文章,乃為朝廷選拔牧民之官。今次取中些許通曉匠作之術者,或可充實工部、欽天監等衙署,然若以此衝擊士林根本,恐寒了天下讀書人之心,於教化不利啊。”
崇禎早料到會有此論,淡然一笑:“溫先生過慮了。朕何時說過要以匠作之術取代聖人之道?經義策論,仍是根本,此次錄取者,其經義成績亦需達標。然,通經旨在致用!若隻知空談性理,不通錢穀、不明兵甲、不曉水利,如何牧民?如何治國?朕要的,是既能讀聖賢書,又能解實際難的通才!而非隻會背誦章句的腐儒!”
他語氣轉厲,目光掃過溫體仁及其身後幾位麵露讚同之色的官員:“如今國事艱難,內憂外患,正需此等腳踏實地、能辦實事的人才!若有人因循守舊,抱殘守缺,見不得新氣象,那便是不識時務!朕意已決,今後科舉,實學比重,非但不會降低,還將視情提高!各部院衙門,亦需量才錄用,讓這些通曉實務的進士,有施展才華之地!”
皇帝的態度斬釘截鐵,毫無回旋餘地。溫體仁張了張嘴,終究沒再說什麼,隻是眼底深處閃過一絲陰霾。
數日後,紫禁城,皇極殿。莊嚴盛大的傳臚大典舉行。
新科進士們身著嶄新的進士服,按名次魚貫入殿,叩謝天恩。崇禎高坐龍椅,看著殿下這些年輕或不再年輕)的麵孔,尤其是那些眼神中除了激動更帶著一種務實光芒的“實學進士”,心中充滿了期待。他知道,改變一個帝國的根基,不僅僅在於火槍大炮,更在於塑造它的人才。
大典之後,崇禎特意在偏殿小範圍召見了薄玨、方以智等十餘名在實學方麵表現尤為突出的新科進士。
麵對這些未來的技術官僚和科學先驅,崇禎沒有過多客套,而是直接提出了問題:
“薄玨,朕聞你擅製鏡,若欲造一可觀月麵環形山之望遠鏡,鏡片研磨,其要何在?”
“方以智,若丈量一不規則山地之田畝,如何可使其誤差最小?”
“……”
問題具體而專業,充滿了實踐色彩。進士們初時緊張,但見皇帝並非考校經義,而是詢問其擅長之事,漸漸放開,紛紛依據自己的研究和理解作答。崇禎不時點頭,或提出更深入的追問,氣氛熱烈而務實。
最後,崇禎勉勵道:“爾等寒窗苦讀,今登天子堂,非為功名利祿而已。當知肩頭重任!大明積弊已久,非革新不足以圖存。革新之基,在於實學,在於爾等這般能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人才!望爾等入仕之後,勿忘初心,腳踏實地,以其所學,利國利民,助朕開創一個不一樣的太平盛世!”
“臣等謹遵陛下教誨!必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眾進士熱血沸騰,齊聲應諾,聲音中充滿了被知遇、被賦予重任的激動與豪情。
消息傳出,天下震動。
對於廣大寒門子弟和有心實學之人,新科舉製無疑打開了一扇全新的晉升之門。以往被視作末流的技藝之學,如今竟能與聖賢書並列,成為步入仕途的階梯。各地書院、私塾中,教授算學、粗淺物理知識的悄然增多。一股重視實證、講求實用的新風,開始在士林之中悄然刮起。
當然,反對和質疑的聲音並未消失,反而在某些圈子裡更加激烈。但無論如何,崇禎皇帝用一場前所未有的科舉,向全天下宣告了他堅定不移推行新政、重視實學的決心。一批帶著新思想、新知識的新鮮血液,正式注入了大明帝國陳舊而龐大的官僚體係。他們或許勢微,或許前路坎坷,但無疑,他們已經成為了這場偉大變革中,一顆顆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種子。帝國的未來,正因這些種子的萌發,而悄然改變著軌跡。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