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中,一個老者喃喃自語:“奇哉!朝廷竟做起錢莊買賣了!”
身旁年輕人笑道:“老伯不知,這比錢莊可靠多了!皇家信譽擔保,比那些私人的強多了!”
......
乾清宮內,崇禎看著首月銀號賬目,滿意點頭。
“一月之間,吸納存銀八十萬兩,辦理彙兌三十萬兩,發放借貸二十萬兩。”李邦華奏報時聲音都有些顫抖,“陛下,此舉真乃神來之筆!僅彙兌一項,月入手續費就有三千兩!”
崇禎微笑:“此僅開端。待信譽確立,業務擴展,所聚財富可為國所用。邦華,你可知這意味著什麼?”
李邦華思索片刻,忽然眼睛一亮:“陛下是說...將來軍餉調撥,再也不必大隊人馬押運銀兩,隻一紙文書即可?”
“正是!”崇禎點頭,“不但省時省力,更免去被盜風險。且各地銀號吸納存款,可以低息貸給誠信商人,促進工商,收取利息,充實國庫,一舉多得!”
徐光啟在一旁感歎:“老臣原以為這隻是便民之舉,經陛下點撥,方知這是強國之策啊!”
崇禎走到窗前,望著宮外繁華街市,意味深長地說:“此乃金融之道,看似無形,實則有力。將來若能以銀號為基,統一幣製,規範度量衡,則天下商脈儘在掌握,國庫何愁不充?”
他轉身對李邦華道:“下一布,命各府州縣,今後稅收可折銀交納,由銀號代收,給予憑證。此舉可免去百姓攜糧納稅之苦,也減少官吏從中盤剝之機。”
“陛下聖明!”李邦華由衷讚歎,“此真乃惠民利國之舉!”
......
傍晚時分,崇禎微服出宮,來到銀號總號附近茶樓。
茶樓裡人聲鼎沸,多有談論銀號之事。
一老者道:“昨日我兒從南京寄銀票來,今日便取得現銀,真真方便!”
一旁商人接話:“何止方便!前日我購一批蘇綢,直接帶銀票前往,輕裝簡從,省去多少麻煩!”
角落裡,幾個山西票號的夥計卻愁眉苦臉。
“這下咱們生意難做了...皇家銀號手續費低,信譽又好,客人都跑那邊去了。”
“不如咱們也與銀號合作?我聽說沈大人正在招募熟悉彙兌業務之人...”
崇禎聽在耳中,微微一笑。金融改革的種子已經播下,隻待時日生長。
回到宮中,他召來沈廷揚:“朕聞民間錢莊票號頗有憂慮,你可放出風聲,銀號願與誠信錢莊合作,由其代理地方業務,共謀發展。”
沈廷揚先是一怔,隨即領悟:“陛下聖明!此舉既可減少阻力,又能借助現有網絡,迅速擴展業務!”
崇禎點頭:“治國如烹小鮮,不可急火猛攻。銀號初立,不可貪大求全,首重信譽,次重擴展。待根基穩固,再圖壯大。”
他提筆寫下一條幅贈予沈廷揚:
“信為天下之本,通為四海之利”
沈廷揚恭敬接過:“臣必謹記陛下教誨!”
崇禎望向南方,目光深邃。他知道,這隻是金融改革的第一步。將來還有統一幣製、建立準備金製度、甚至發行紙幣等更重大的改革等著他。
但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有了良好的開端,大明經濟重振有望。
“啟稟陛下,孫傳庭大人從陝西送來奏折。”太監呈上新奏章。
崇禎展開一看,臉上再度浮現笑容。
孫傳庭在奏折中報告,陝西流民安置順利,新修水利工程已見成效,今年夏收在即,預計將有大豐收。更可喜的是,當地商人開始效仿銀號模式,發行小額錢票,方便百姓日常交易。
“好!好!好!”崇禎連說三個好字,“民心已通,萬事可成!”
他走到大明輿圖前,手指從京師一路向南,劃過運河,直至江南。
“待銀號運行成熟,朕要在全國推廣。屆時北糧南運,南貨北調,皆可一票通達!”
窗外,夕陽西下,紫禁城的琉璃瓦映著金光,宛如一個正在蘇醒的巨人,煥發著勃勃生機。
崇禎知道,前方的路還很長,但有了正確的方向,大明必將走向複興。
而金融改革,將成為支撐這一切的血脈,讓大明經濟血液流通起來,煥發新的活力。
“來人,傳朕旨意,明日朕要親臨銀號,看望工作人員!”
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到來。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