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治河方略,科學規劃
晨光熹微,崇禎披著織金雲紋披風,獨立於文華殿外的漢白玉欄杆前。遠處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覆蓋著一層薄霜,在初升朝陽下泛著金紅色光芒。他手中拿著一份剛送達的急報,眉頭微蹙。
“陛下,河南八百裡加急奏報。”王承恩悄步上前,低聲稟報。
崇禎展開奏報,目光掃過字句時逐漸凝重。“黃河又在開封決口了,”他沉聲道,聲音裡壓著怒火,“淹沒了十六個州縣,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這已是今年第二次決堤了。”
王承恩躬身道:“陛下,天災無常,非人力可抗...”
“不,”崇禎打斷他,轉身時披風揚起一道弧線,“這不是天災,是人禍。河道年久失修,泥沙淤積,堤防脆弱如紙。若再不根治,年年水患,百姓何以為家?”
早朝時分,乾清宮內氣氛凝重。
“陛下,黃河水患自古有之,”溫體仁出列奏道,“當務之急是撥銀賑災,加固堤防,待來年再...”
“來年複來年,來年何其多!”崇禎的聲音陡然提高,在殿堂中回蕩,“朕登基以來,黃河已決堤五次,每次都是撥銀修修補補,結果如何?次年又決!這是在用銀子填無底洞!”
戶部尚書李邦華麵露難色:“陛下,治河確是當務之急,然今歲戰事剛息,國庫雖略有盈餘,仍恐難支撐大規模治河工程。”
“正因戰事方息,更須抓緊時機治理內政。”崇禎目光掃過群臣,“今日起,成立治河總督衙門,朕親自督辦黃河治理事宜。”
朝堂上一片嘩然。溫體仁急道:“陛下萬金之軀,豈可...”
“不必多言,”崇禎斬釘截鐵,“傳朕旨意,召徐光啟、宋應星,及工部熟知水利的官員,午後至文華殿議事。”
午後的文華殿內,一幅巨大的黃河河道圖鋪展在長桌上,上麵密密麻麻標注著曆年決口位置和水文數據。
徐光啟撫著白須,神色凝重:“陛下,黃河水患,根在泥沙。泥沙淤積,河床抬高,遂成懸河。一旦汛期至,必然決堤。”
宋應星補充道:“臣查閱曆代治河典籍,多是加高堤防,然堤防越高,隱患越大。一旦決口,危害更甚。”
崇禎點頭,拿起一支朱筆,在圖上畫了幾個圈:“諸位請看,這是近三十年黃河主要決口位置,大多發生在河道彎曲處。水流至此,速度減緩,泥沙更容易沉積。”
工部侍郎王文奎驚訝道:“陛下明察,確實如此!但不知陛下如何得知這些...”
崇禎微微一笑,沒有直接回答,反而問道:“諸位可知流速與泥沙沉積的關係?”
見眾人麵麵相覷,他繼續道:“水流速度越快,攜帶泥沙能力越強;流速減慢,泥沙就會沉積。因此治河之道,不在一味加高堤防,而在調控水流。”
他拿起另一張紙,迅速畫出幾個圖形:“這是朕設計的‘分流減淤’方案。在河道狹窄處拓寬河麵,在彎曲處開挖引河,分流洪水;在險工段修建挑水壩,引導主流遠離堤防。”
徐光啟眼睛一亮:“妙啊!如此可保持水流速度,減少泥沙沉積!”
“不僅如此,”崇禎又畫出幾種新型堤防結構,“朕還設計了‘梯形堤防’,底麵寬,頂麵窄,穩定性遠勝傳統堤壩。關鍵段落可用水泥加固,並在堤岸種植柳樹固土。”
宋應星若有所思:“陛下,此舉雖好,但工程浩大,耗費甚巨啊。”
崇禎點頭:“這正是朕要說的第二點——以工代賑。如今水患地區流民數十萬,正好招募他們參與治河工程,既解決了民生問題,又完成了工程建設。”
李邦華皺眉道:“陛下,此舉雖好,但所需銀兩...”
“朕算過了,”崇禎從案上拿起一份奏折,“若采用舊法,年年修補,年均耗費約八十萬兩,且治標不治本。若采用朕的新方案,首期投入約需二百萬兩,但可保黃河三十年無大患。”
他環視眾人:“三十年省下的治河款項,何止千萬?更不用說避免的災害損失。”
殿內一時寂靜,隻聽見窗外風吹過鬆枝的沙沙聲。
徐光啟率先打破沉默:“陛下聖明!老臣以為此策可行。但治河工程複雜,需有詳細測量數據支撐。”
“正是,”崇禎道,“明日便組建測量隊,使用新式測量儀器,對黃河全線進行勘測。特彆是高程測量,必須精確!”
他轉向宋應星:“宋卿,格物院能否製造出水準儀和經緯儀?”
宋應星躬身道:“回陛下,伽利略望遠鏡原理已然掌握,製造精密測量儀器應當可行。臣可組織工匠連夜趕製。”
“好!”崇禎擊掌道,“三日之內,朕要看到第一批測量儀器。王文奎,你從工部挑選一百名精通算學和測量的官員吏員,組成十個測量隊,分赴黃河沿線。”
“臣遵旨!”王文奎激動應道。
崇禎又對徐光啟說:“徐先生,請您主持編寫《測量規範》,統一測量標準和方法。所有數據必須真實準確,這關係到治河成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老臣領旨!”徐光啟聲音洪亮。
十日後,黃河畔。
寒風凜冽,河麵上漂浮著冰塊。崇禎身著便裝,親自來到黃河邊視察測量工作。河堤上,測量隊員正在操作新製的儀器。
“這裡高程多少?”崇禎問一名正在記錄數據的年輕官員。
年輕官員見是皇帝,慌忙下跪:“回陛下,此處堤頂高程為五十七丈六尺,河床高程為五十四丈二尺,懸河高度達三丈四尺。”
崇禎皺眉:“三丈四尺,這意味著河床比兩岸地麵還高三丈多,真是懸在頭頂的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