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微微一笑,從案頭取出一份名單:“二位愛卿請看。”
二人接過名單,隻見上麵詳細列出了溫體仁所有黨羽的姓名、職務、罪證,甚至還包括每個人可被策反的可能性和方法。
孫承宗震驚不已:“陛下...這是...”
“這是李若璉這三年來暗中調查的成果。”崇禎淡淡道,“溫體仁以為朕隻知道他明麵上的那些黨羽,卻不知朕連他暗地裡的關係網都摸得一清二楚。”
徐光啟恍然大悟:“所以陛下今日才如此果斷?”
“不錯。”崇禎走到窗前,“治國如治病,有些毒瘤必須連根拔除。但切除之時需講究方法,否則會傷及元氣。”
他轉身道:“朕已命李若璉開始第二步行動——對那些可挽救者,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對頑固不化者,一律嚴懲不貸。”
正如崇禎所料,接下來的幾天裡,京城暗流湧動。溫體仁雖被軟禁府中,但他的黨羽們仍在四處活動,試圖挽回敗局。
然而他們很快發現,無論走到哪裡,似乎都有一雙無形的眼睛在盯著他們。今天這個官員被錦衣衛“請”去喝茶,明天那個官員突然主動上疏認罪。
更讓他們心驚的是,皇帝似乎總能提前一步料到他們的行動。每次他們剛策劃好對策,皇帝就頒布新的旨意,恰好打在他們計劃的七寸上。
七日後,崇禎再次召集群臣。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朝會上多了許多新麵孔——大多是年富力強、在地方政績卓著的官員。
崇禎開門見山:“溫體仁一案,三司會審已有初步結果。涉案官員達四十七人,貪墨總額超過二百萬兩白銀。”
朝堂上一片寂靜,落針可聞。
崇禎繼續道:“朕知道,你們中有些人雖未直接參與,卻也或明或暗地受過溫黨恩惠。今日朕給你們一個機會——主動交代者,視情節輕重從輕發落;隱瞞不報者,一經查出,嚴懲不貸!”
話音未落,就有幾個官員撲通跪地,痛哭流涕地交代了自己的問題。
有了帶頭的,接下來就如堤壩決口,陸續有官員出列認罪。崇禎耐心地聽著,不時點頭,命翰林院官員詳細記錄。
待再無人出列時,崇禎才緩緩開口:“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今日主動認罪者,罰俸一年,暫留原職觀察後效。”
這話一出,不僅認罪的官員愣住,連沒有問題的官員也都吃了一驚——這處罰也太輕了!
崇禎將眾人反應儘收眼底,話鋒一轉:“但若有再犯者,數罪並罰,決不姑息!此外,朕要宣布一項新製——日後官員升遷,首重實績!什麼是實績?是民生改善,是賦稅增收,是案件清明!不是靠溜須拍馬,不是靠結黨營私!”
他指向那些新麵孔:“這些官員都是從地方考核優異者中選拔而來。今後三年,朕要看你們的表現!”
朝會結束後,崇禎特意留下幾位重臣。
李邦不無憂慮地說:“陛下,如此大麵積清理官員,恐會造成衙門運轉不暢啊。”
崇禎笑道:“李愛卿放心,朕已命吏部從國子監和各地書院選拔優秀士子三百人,經過培訓後可隨時補缺。況且...”
他頓了頓,意味深長地說:“有些位置空著,比讓蛀蟲占著要好。”
一月後,溫體仁一案正式審結。主犯溫體仁被削職為民,抄沒家產,流放海南;其餘核心黨羽根據情節輕重,或流放或革職查辦。朝堂風氣為之一清。
這日傍晚,崇禎獨自登上紫禁城城牆遠眺。夕陽西下,金色的餘暉灑滿京城,街市上人流如織,叫賣聲此起彼伏。
徐光啟不知何時來到身後:“陛下在看什麼?”
崇禎沒有回頭:“在看這座京城,這個大明。”他緩緩道,“先生可知,朕最怕的是什麼?”
徐光啟沉思片刻:“陛下是怕改革受阻?”
崇禎搖頭:“改革受阻尚可力挽狂瀾,朕最怕的是人心離散。溫體仁之流之所以能成氣候,就是因為利用了人心的弱點——貪婪、恐懼、懶惰。”
他轉身看向徐光啟:“所以朕不僅要革除弊政,更要重塑人心。要讓官員知道,清廉有為才有前途;要讓百姓知道,勤勞守法方得安樂;要讓天下人知道,大明不再是過去那個大明了。”
徐光啟躬身道:“陛下聖明。然人心之變,非一日之功。”
“朕知道。”崇禎目光堅定,“所以這隻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朕要改革科舉,讓實用之學成為晉身之階;要完善考核,讓實乾之臣得到重用;要建立監督,讓貪腐之舉無處遁形。”
夕陽完全沒入地平線,京城華燈初上。崇禎望著這片璀璨燈火,輕聲道:“先生,你相信嗎?總有一天,大明會重現盛世,甚至超越漢唐!”
徐光啟望著皇帝年輕而堅定的側臉,忽然覺得,這個目標或許並不遙遠。
因為帶領這個國家前進的,是一個擁有超越時代眼光和決心的君主。而他帶來的,不僅是一場政治變革,更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革命。
這場革命,正在悄然改變著這個古老的帝國,讓她煥發出新的生機。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