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九十九章格物致遠,蒸汽輪船
文華殿暖閣內,那幅巨大的《大明寰宇海疆全圖》依舊靜靜地懸掛著,其上懸吊的微型艦船模型,仿佛仍在無聲地訴說著皇帝那跨越重洋的雄心。然而,與昨日那場旨在開闊視野、震撼人心的戰略宣導不同,今日的暖閣偏殿內,氣氛則顯得更為專注和……務實。
空氣裡彌漫著一股淡淡的煤炭燃燒後的硫磺味,混合著金屬摩擦產生的獨特腥氣,還有一種油脂的膩香。這裡臨時被辟為一處展示場所,中央鋪設著厚實的防火氈布,四周站立著寥寥數人,除了皇帝朱由檢,僅有徐光啟、宋應星、孫元化以及兩位格物院最頂尖的機械大匠。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氈布中央那個不斷發出“呼哧……哐當……呼哧……哐當”怪響的銅鐵造物上。
這便是格物院根據皇帝所提供的“紐科門大氣式蒸汽機”原理圖,耗費數月心血,反複試錯,最終搗鼓出來的第一個能夠持續運轉的蒸汽機模型。
它其貌不揚,甚至有些醜陋。一個碩大的銅製鍋爐被架在磚石壘砌的簡易灶台上,下方爐火正旺,保證著鍋爐內擁有足夠的水蒸氣。一根粗壯的銅製活塞缸體與之相連,隨著蒸汽的進入與冷凝,帶動著一個巨大的木質橫梁如同疲憊的巨獸般一起一落。橫梁的另一端則連接著複雜的杠杆和曲軸,最終驅動著一個小小的明輪,略顯笨拙但堅持不懈地轉動著。
每一次活塞的運動,都伴隨著金屬的摩擦聲、蒸汽的噴溢聲,以及水流被抽吸又排出的嘩啦聲。它效率低下得令人發指,粗陋的冷凝裝置讓大部分熱能白白浪費,龐大的體積與其輸出的微弱動力相比,更是顯得滑稽。在孫元化這等見慣了戰場殺伐效率的統帥眼中,這玩意兒甚至不如一組訓練有素的騾馬來得實在。
然而,就是這樣一台嘈雜、笨重、低效的機器,卻讓在場的所有技術核心人員,包括年邁的徐光啟,都屏息凝神,眼中閃爍著一種近乎朝聖的光芒。
“陛下,您看!”宋應星幾乎是撲在機器旁邊,也顧不得官袍被濺上的點點油汙和煤灰,聲音因激動而嘶啞,“它…它真的能自己動!持續地動!不靠水力,不借風力,無需畜力,僅憑這石炭之火,清水之氣,便能產出源源不斷之力!這…這簡直是巧奪天工,不,是竊取了造化之力啊!”
他激動得有些語無倫次。對於一位畢生致力於探究萬物機理的大學者而言,親眼見證一種全新的、顛覆性的動力方式從圖紙變為現實,哪怕它再簡陋,所帶來的心靈衝擊也是無與倫比的。
徐光啟顫巍巍地想要湊近些,看得更仔細,卻被一股噴出的灼熱蒸汽逼得後退半步,孫元化趕忙上前攙扶住他。
“玄扈先生小心。”孫元化提醒道,他的目光也緊緊盯著那往複運動的活塞,作為精通火炮和工程學的專家,他比宋應星更直觀地理解這其中蘊含的力學原理,但也正因如此,他的震撼更深,“誠如陛下昨日所言,西夷之強,根植於其器利。若此物能得以完善,其力豈止於驅動明輪?鍛打鐵器、牽引重物、甚至…甚至推動更巨大的艦船逆風而行!這…”他深吸一口氣,看向朱由檢,“陛下,此乃國之重器,其潛力,恐遠超我等想象!”
朱由檢站在一旁,麵色平靜,但微微揚起的嘴角和眼中那簇跳動的火焰,暴露了他內心的澎湃。沒有人比他更清楚,眼前這台吵鬨不堪的醜家夥,以及它所代表的“蒸汽”概念,對於這個世界意味著什麼。這是工業革命的號角,是真正將人類文明從農耕時代推向工業時代的原動力之一!
他緩步上前,無視了那噴湧的熱浪和噪音,伸出手,輕輕撫摸著那冰冷的活塞缸體,感受著其內部傳來的、規律而有力的搏動。
“是啊,國之重器。”朱由檢的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壓過了機器的嘈雜,傳入每個人耳中,“元化看到了關鍵。它現在還很弱小,很笨拙,效率低下,如同一個剛剛誕生的嬰孩,孱弱不堪。但是,”
他猛地抬起頭,目光如電,掃過眾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今日之一豆燭光,安知異日不能普照天下?今日之涓涓細流,安知他朝不能彙成江海?”
他的手指向那緩慢轉動的明輪:“眼前此物,朕稱之為‘蒸汽機’。它現在或許隻能帶動這小小的模型明輪。但諸位愛卿可敢想象?若有朝一日,我們能造出比這大上十倍、百倍的蒸汽巨獸,將其置於一艘堅船之內,驅動遠超人力所能及的巨大明輪甚至…水下螺旋!屆時,我大明之艦船,將無需再看老天爺的臉色!無論有無風力,無論順流逆流,皆可劈波斬浪,朝發夕至,馳騁於萬裡海疆之上!”
他描繪的景象,帶著一種超越時代的狂想,讓徐光啟等人呼吸驟然急促起來,眼前仿佛真的出現了一艘艘噴吐著濃煙白汽、無懼風浪的鋼鐵巨艦,航行在昨日那幅海圖所描繪的蔚藍之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陛下…陛下所言…真乃…真乃神乎其技!”徐光啟聲音發顫,花白的胡須都在抖動,“若真有此日,則我大明水師,真可成為陛下手中無堅不摧之海上長城!四海之大,何處不可去得?”
“然其路漫漫啊。”朱由檢從憧憬中收回目光,重新變得冷靜務實,“此機缺陷甚多。氣密如何解決?冷凝效率如何提升?如何將往複之力更平穩高效地轉化為旋轉之力?材料能否承受更大的壓力?鍋爐如何確保安全,不至炸裂?諸多難題,皆需格物院諸位賢才,殫精竭慮,一一攻克。”
他看向宋應星和那兩位眼神發亮、滿是工匠求知欲的大匠:“長庚,還有你們二位,做得很好!此乃萬裡長征第一步,雖稚拙,卻意義非凡!朕不會要求你們立刻造出巨艦所用之機,那是不切實際。朕要你們,以此模型為基,繼續鑽研,不斷試錯改良。朕要你們記錄下每一次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總結出規律,形成…圖紙和數據!”
他特彆強調了最後幾個字。“數據”,這是他反複向格物院灌輸的理念,一切設計、改進,不能隻憑經驗和感覺,必須基於可測量、可重複、可比較的數據。
“臣等遵旨!”宋應星和兩位大匠激動得滿臉通紅,轟然應諾,仿佛接到了無比神聖的使命。對他們而言,能親手觸碰並改進這種蘊含“天道之力”的機器,本身就是無上的榮耀。
朱由檢又看向孫元化:“元化,你兵工局能工巧匠眾多,精於鑄鍛。蒸汽機欲做大做強,離不開優良的鋼材和精密的加工。此後,格物院與兵工局需通力協作,資源共享。你需要什麼新式機床工具來加工零件,亦可提出,讓格物院協助研製。”
“臣明白!”孫元化立刻抱拳,“此物若成,其用於軍工鍛錘、重型牽引,亦前景無限!臣定當全力配合宋院長!”
最後,朱由檢看向徐光啟:“徐師,此物之原理,關乎熱力、力學、材料學,乃格物之大道顯化。可將其納入格物院教材,擇優秀學子觀摩學習,讓更多人理解此力之根源。未來,需要無數聰慧頭腦投身於此。”
“老臣…老臣這就去辦!”徐光啟激動得連連點頭,“此乃真正之‘格物致知’,老臣有生之年能見得此物,能參與其中,死而無憾矣!”
看著幾位臣子那充滿乾勁和激動的麵容,朱由檢欣慰地笑了。他知道,科技的種子已經播下,並且開始發出稚嫩卻充滿生命力的新芽。他並不指望一蹴而就,工業革命的根基需要一步步夯實。但重要的是,方向已經指明,最頂尖的人才已經理解並為之著迷。
“好!”朱由檢最終拍了拍那還在“呼哧哐當”作響的機器模型,如同拍打一匹尚未完全馴服、卻已顯露神異的駿馬,“今日之功,朕心甚慰。賞格物院蒸其項目組白銀千兩,絹帛百匹,望諸位戒驕戒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朕期待下一次,能看到一個更有力、更精巧的‘小家夥’!”
皇帝的肯定和重賞讓宋應星等人更是乾勁十足,恨不得立刻鑽回工坊繼續搗鼓。
眾人告退後,暖閣內隻剩下那台蒸汽模型仍在不知疲倦地運轉著,單調的響聲在空曠的殿內回蕩。
朱由檢沒有立刻離開,他獨自站在那裡,凝視著那一起一落的橫梁,旋轉不休的明輪。
他的目光,仿佛穿透了這粗糙的模型,看到了遙遠的未來:鋼鐵廠裡巨錘轟響,由更強大的蒸汽機驅動;鐵軌鋪向遠方,噴吐著白色煙柱的機車拉載著如山貨物奔馳;而在那無垠的大洋之上,艨艟巨艦如移動的山嶽,桅杆上飄揚著大明旗幟,巨大的明輪或是水下螺旋槳攪動著浪花,無視風向往來穿梭,將大明的威名與文明,帶向地圖上每一個遙遠的角落。
“路要一步一步走,飯要一口一口吃。”他低聲自語,嘴角噙著一絲自信的笑意,“但這第一步,終究是邁出去了。而且,邁得很穩。”
昨日是放眼寰宇的戰略宏圖,今日是腳踏實地的基礎鑽研。既要仰望星空,也需腳踏實地。這便是他引領大明走向複興的道路。
蒸汽機的轟鳴雖顯稚嫩,卻已然奏響了一個全新時代的序曲。而他,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便是這首宏偉樂章的指揮者。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