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極殿朝會的餘波,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漣漪迅速擴散至京師的每一個角落。官員們懷著各異的心思散去,或振奮,或憂慮,或暗自盤算。然而,處於風暴中心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卻已將那場激烈的辯論暫時置於腦後。於他而言,朝會上的“定調”並非爭論的開始,而是行動的號令。真正的底氣,從來不在唇槍舌劍,而在於那些足以改變戰爭形態的實實在在的力量。
朝會結束後約一個時辰,崇禎並未如常前往乾清宮批閱奏章,而是換上了一身便於行動的青色曳撒一種明代常見袍服,形製便於活動),僅帶著貼身太監方正化以及一隊精簡卻精銳無比的錦衣衛扈從,悄然出了紫禁城,直奔西苑而去。
西苑,太液池波光粼粼,瓊華島春意初綻,景色宜人。但崇禎的目的地並非這皇家園林的景致,而是隱藏在瓊華島深處、戒備遠比紫禁城內廷還要森嚴的一處所在——皇家軍械局秘密試驗場。
此地依山傍水,看似尋常的亭台樓閣之下,卻掩藏著堅固的工事和倉庫。外圍由李若璉親自挑選的錦衣衛便衣高手層層布防,暗哨密布,內部則有從京營和新軍中選拔的、家世清白、絕對忠誠的軍士把守。沒有崇禎親自頒發、每次不同的特製腰牌和口令,便是內閣閣老也無法踏入半步。
試驗場一側的空地上,早已有數人等候。為首者年約四旬,麵容清臒,穿著半新不舊的六品官袍格物院職銜),眼神卻異常明亮,透著一種專注於技藝的純粹與執著,正是皇家格物院院長宋應星。他身旁站著一位身材魁梧、麵容剛毅的將領,身著二品武將麒麟補服,乃是兵部尚書兼遼東督師孫元化。此外,還有幾位穿著工匠服飾、但氣質明顯不同於普通匠人的技術人員,他們是格物院下屬各作坊的大匠作。
見到皇帝駕臨,眾人立刻躬身行禮:“臣等參見陛下!”
“不必多禮。”崇禎快步上前,虛扶一下,目光掃過眾人,最後落在宋應星身上,帶著毫不掩飾的期待,“長庚宋應星的字),如此緊急將朕請來,可是那‘寶貝’有了突破?”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急切,仿佛朝會上那個威嚴莫測的帝王隻是麵具,此刻才稍稍流露出屬於他這個年齡和“內在”的真實情感。
宋應星臉上難以抑製興奮之色,躬身道:“回陛下,幸不辱命!您之前所繪之‘後裝螺旋膛線炮’及‘崇禎三式’燧發槍,曆經七百餘次試製與改良,終有所成!今日請陛下親臨,正為驗看實射效果!”
孫元化也接口道,聲音因激動而略顯沙啞:“陛下,若此等火器果真能達到預期,我軍戰力,必將如虎添翼!遼東殘敵,南洋西夷,何足道哉!”作為精通西學火器的專家,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皇帝提出的這些構想意味著什麼。
“好!”崇禎撫掌一笑,“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元化孫元化的字),你乃火器行家,今日便與朕一同品鑒。長庚,開始吧。”
“臣遵旨!”宋應星精神大振,轉身對身後一名大匠作點了點頭。那匠作立刻朝遠處打了個手勢。
首先進行測試的是燧發槍。隻見百步之外,豎起了三排靶子。第一排是包裹著鐵皮的木製人形靶,模擬重甲步兵;第二排是厚度不一的木板,測試穿透力;第三排則是懸掛的瓦罐,檢驗精準度。
一隊約二十人的士兵小跑入場,他們裝備的正是新式的“崇禎三式”燧發槍。與明軍目前大量裝備的火繩槍相比,這種新槍最大的區彆在於擊發裝置:取消了緩慢且易受天氣影響的火繩,采用了彈簧驅動的燧石打火機構,大大簡化了射擊步驟,提高了可靠性和射速。更關鍵的是,槍管內刻有了來複線膛線),使得子彈在出膛後高速旋轉,飛行穩定性、射程和精度得到質的飛躍。
帶隊軍官一聲令下,士兵們動作嫻熟地開始操作。從腰間皮質彈盒中取出用油紙包定、預先量好火藥和彈頭的“定裝彈藥”,用牙咬開,將火藥倒入引藥鍋為保險,燧發槍初期仍保留)和槍管,再將彈丸用通條壓實。整個裝填過程,明顯比火繩槍簡潔快速。
“預備——放!”
砰砰砰——!
一陣密集而清脆的爆鳴聲響起,不同於火繩槍發射時那種沉悶雜亂的響聲,燧發槍的齊射顯得更加乾脆利落。白色的硝煙彌漫開來。
幾乎在槍響的同時,百步外的靶子傳來劈啪的碎裂聲。眾人快步上前查驗。隻見第一排的鐵皮人形靶,胸腹部出現了明顯的凹痕和裂口,若真是披甲士兵,即便不致命也必然失去戰鬥力;第二排的木板,較薄者被直接洞穿,較厚者也嵌入極深;最驚人的是第三排的瓦罐,竟然有超過六成被準確擊碎!
“好!”孫元化忍不住喝彩,他親自拿起一支發射過的燧發槍檢查,又看了看靶子,眼中精光四射,“陛下!此銃射速比鳥銃明軍對火繩槍的稱呼)快近倍!且精度極高,百步之外能有此等準頭,實乃臣生平僅見!若全軍列裝,我大明步兵便可於敵騎弓箭射程之外,予以毀滅性打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崇禎滿意地點點頭,他拿起另一支裝填好的燧發槍,熟練地檢查了一下燧石和扳機,對宋應星道:“長庚,看來膛線的拉製工藝和子彈的契合度問題,你們解決得不錯。”他用的詞彙,如“膛線”、“契合度”,讓旁邊的傳統工匠有些茫然,但宋應星和核心技術人員卻心領神會。
宋應星恭敬答道:“仰賴陛下天啟指啟發),臣等嘗試了多種拉刀材質與牽引之法,又改進了鉛彈模具,使其略小於口徑膨脹密封),終使彈丸出膛後能緊貼膛線旋轉。隻是……這拉製膛線極為耗時,良品率仍隻有十之三四,成本高昂。”
“無妨,先解決有無,再追求產量與成本。”崇禎擺擺手,目光投向試驗場另一端,那裡被油布覆蓋著幾個龐然大物,“重頭戲,該登場了吧?”
“陛下明鑒!”宋應星深吸一口氣,臉上露出更為鄭重的神色,“請陛下、孫大人移步炮位。”
眾人走到一處加固的混凝土掩體後方。掩體前方百餘步,矗立著一座用夯土和條石壘砌的模擬城牆,牆厚近丈,看上去十分堅固。幾名工匠和兵士正小心翼翼地掀開最大的那塊油布。
油布滑落,一門造型奇特的青銅火炮顯露出來。它與明軍現役主流的紅夷大炮前裝滑膛炮)有所不同,炮身顯得更顯修長,特彆是炮尾部位,有一個明顯的、形狀規整的凸起閉鎖機構。
“陛下,此乃按陛下草圖所製之後裝線膛炮原型,臣等暫命名為‘威遠將軍炮’。”宋應星介紹道,“其口徑為四寸約13厘米),炮管內有二十八條等距螺旋膛線。最關鍵者,乃是這後裝式楔式炮閂。”
孫元化立刻被那炮閂吸引了全部注意力,他圍著火炮轉了兩圈,忍不住用手撫摸那冰冷的金屬構件,喃喃道:“後裝……從後麵裝填炮彈?這……這如何保證氣密?若炸膛……”
這也是所有傳統火炮專家最大的疑慮。前裝炮雖然繁瑣,但結構簡單,氣密性相對容易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