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輿情之爭 報紙論戰_在造大明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在造大明 > 第312章 輿情之爭 報紙論戰

第312章 輿情之爭 報紙論戰(1 / 1)

第312章輿情之爭報紙論戰

京師的初夏,已有了幾分燥熱。但這股熱意,遠不及東西兩市口、各大茶樓酒肆乃至衙門廊下那爭相傳閱、激烈辯論的氣氛來得熾烈。兩份風格迥異的“報紙”,如同投入滾油中的冷水,在這座帝國的中樞炸開了鍋。

一份是版式新穎、紙質優良的《京華時報》。其頭版往往刊載上諭、重要政令,以及經過潤色的朝議紀要。真正引人入勝的,是後麵的版麵:“格物新知”欄目會介紹皇家格物院的最新成果,譬如能觀測千裡之外的“望遠鏡”誇大其詞以吸引眼球),或是論證焦炭煉鐵比木炭效率高出幾何;“海疆萬裡”則描繪著異域風情,記載著海商帶回的奇聞軼事,以及朝廷水師在澎湖集結、即將“巡狩東南,宣慰僑民”的動向;“農事指導”則用淺顯的文字講解如何堆肥、如何選育番薯種苗。行文半文半白,力求通俗,配以簡陋卻新奇的木刻插圖,售價也頗為親民,由隸屬於內府的“報房”統一刊印發行。

另一份則是風格古樸、用紙考究的《士林清議》。它沒有固定的發行日期,往往在《京華時報》刊發重要內容後不久悄然出現,主要通過士子間的傳抄、以及一些與江南士紳關係密切的書坊流傳。其上文章,多為匿名或化名,引經據典,文辭犀利,矛頭直指朝廷新政。它不談技術細節,專攻“大道”、“義理”。

這一日,《京華時報》用整整兩個版麵,詳細解讀了皇帝在軍校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尤其突出了“實學強軍”、“開拓海疆”的核心思想,並配發了一篇署名“觀海客”的評論文章,文中慷慨陳詞:“昔漢武鑿空西域,唐宗掃蕩漠北,皆賴銳意進取!今我大明,火器之利遠勝前朝,海船之堅冠絕寰宇,豈可坐困陸土,徒望洋興歎?開海非為虛名,實乃為我華夏子孫開萬世之基業!凡有誌男兒,當效班超投筆,乘長風破萬裡浪!”

文章寫得頗有煽動力,讀得市井中不少年輕人心潮澎湃,恨不得立刻投軍報效,去那傳說中的海外搏一場富貴。

然而,不過兩三日,《士林清議》的反擊便如期而至。最新一期的頭篇文章,署名“東山遺老”,開篇便引述孔子之言:“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然未聞以奇技淫巧、舟楫之利為足兵之本也!”文章接著洋洋灑灑,從三代之治談到孔孟之道,論證“國之大本,在農在禮”,指責開海政策是“舍本逐末”,“重利輕義”,必然導致“人心不古,奸商當道”,甚至將天災如北直隸近期的乾旱)也隱晦地歸咎於朝廷“好大喜功”,惹怒了上天。文章最後痛心疾首地寫道:“《道德經》有雲:‘治大國若烹小鮮’,今上銳意革新,其心可嘉,然舉措過於劇烈,猶如猛火烹油,恐非社稷之福!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這頂“國將不國”的大帽子扣下來,分量極重。尤其是在一些傳統的讀書人和官員中間,引起了不小的共鳴。茶樓裡,開始出現爭論。

一位穿著舊儒衫的老夫子,抖著手中的《士林清議》,對同桌的幾人歎道:“東山先生此言大善!聖賢之道,才是根本。如今朝廷重工匠、輕士人,長此以往,禮崩樂壞矣!”

旁邊一個看似商賈模樣的人卻有些不以為然,低聲道:“老先生此言差矣。咱們做生意講求個實在,若能開了海,貨通四海,這利潤……嘿嘿。再說了,沒有精良火器,如何保境安民?遼東那邊,可是實打實靠新式火炮打勝仗的。”

“哼,商賈之見!”老夫子拂袖不悅,“兵者凶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況且,朝廷的錢糧就那麼多,都拿去造炮造船,民生疾苦誰來過問?你看這報紙上說的,‘猛火烹油’,比喻何其恰當!”

類似的爭論,在京師各個角落上演著。輿論場域,這個在以往幾乎完全由士大夫清議和官方邸報壟斷的空間,因為這兩份報紙的出現,第一次出現了公開的、具有一定廣泛性的思想碰撞。

紫禁城,乾清宮西暖閣。

朱由檢放下手中的兩份報紙,臉上看不出喜怒。方正化垂手侍立一旁,低聲稟報著:“皇爺,奴婢查過了。《士林清議》的雕版和紙張,源頭指向江南蘇州府的幾家書坊,資金流……繞了幾個彎,與揚州的一些鹽商和致仕的溫閣老的一位遠房姻親,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文章執筆之人,多是些不得誌的舉人、老秀才,背後應有高人指點,文風老辣,直擊要害。”

“溫體仁……”朱由檢輕輕敲了敲桌麵,嘴角泛起一絲冷意,“他倒是沉得住氣,自己不出麵,躲在後麵放冷箭。這套路,倒是熟稔得很。”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著窗外鬱鬱蔥蔥的宮廷園林。“輿論的高地,我們不占領,敵人就會占領。這話說得一點不錯。《京華時報》是我們發聲的喇叭,但光有喇叭還不夠,還得有能打動人心的內容,要能講出道理,更要能講出好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轉過身,對方正化吩咐道:“去告訴徐光啟和宋應星,讓他們格物院和科學院的人,彆光埋頭搞研究。挑選幾個文筆好、懂些世情的,給《京華時報》寫稿子。不要光說我們造出了多厲害的火炮,要多說說這新式煉鐵法,讓農具更耐用,讓百姓耕田更省力;說說那番薯玉米,如何能在瘠薄之地高產,如何能活人無數;說說將來開了海,尋常百姓家也能用上便宜的南洋香料、西洋布料!要把‘實學’帶來的實實在在的好處,掰開了,揉碎了,講給天下人聽!”

“再者,”朱由檢目光深邃,“輿論戰,不能隻守不攻。他溫體仁不是打著‘為民請命’的旗號嗎?那我們就好好算算賬!讓李邦華從戶部調些精乾吏員,配合《京華時報》,刊發一係列文章,就算一算,每年江南走私出海,讓朝廷損失了多少稅銀?這些稅銀若收上來,可以修多少水利,賑濟多少災民?再算一算,遼東戰事,若沒有新式火器,要多死多少將士,多耗多少糧餉?把這筆賬,算給天下人看!看他溫體仁和他背後那些人,是真心為民,還是為了一己私利,阻撓朝廷開源強兵!”

方正化眼睛一亮:“皇爺聖明!此乃陽謀,用事實和數據說話,比空談道理更有力。奴婢這就去安排。”

“還有,”朱由檢叫住他,“讓李若璉那邊,可以開始收網了。先從漕運衙門和即將設立的市舶司預備官員入手,挑幾個證據確鑿、民憤較大的蠹蟲,查辦幾個。把案子的詳情,他們如何貪墨、如何與奸商勾結、如何阻撓新政的細節,也在《京華時報》上給我詳細刊載出來!讓百姓看看,朕要打擊的,到底是些什麼人!朕要推行新政,清除的,又是些什麼障礙!”

“喏!”方正化躬身領命,腳步輕快地退了出去。他明白,皇帝這是要將輿論戰場、司法戰場和政治戰場徹底打通,形成合力。

數日後,《京華時報》的版麵為之一新。頭版依舊是朝廷政令,但二版卻出現了“戶部算賬”專欄,第一篇便是《論海禁之弊:歲失稅銀幾何?》,用詳實的數據當然是經過篩選和修飾的)推算曆年走私規模以及朝廷損失的稅收,最後得出結論:若開海成功,僅關稅一項,每年便可多增軍餉數百萬兩,可多修千裡堤壩。另一版則刊登了錦衣衛偵破的一起漕運小吏勾結倉場、倒賣漕糧的案件詳情,細節觸目驚心,直指背後有更大的保護傘。

同時,一些文風更加活潑、甚至略帶戲謔的文章也開始出現。有一篇文章,虛構了一個名叫“賈明白”的市井小民,通過他的視角和詼諧的語言,講述他家因為用了新式鐵匠鋪打造的鐮刀,收割效率大增;因為試種了官府推廣的土豆,荒年也能吃飽飯。文章最後,“賈明白”摸著吃飽的肚子,望著遠處學堂畢業典禮的方向,憨憨地說:“俺不懂那些大道理,俺就知道,能讓俺多收糧食、吃飽飯的朝廷,就是好朝廷!那些整天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老爺們,莫非是見不得俺們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這種通俗易懂、甚至有些“土氣”的文章,反而在底層百姓和普通軍戶中引起了極大的共鳴。輿論的天平,開始悄然發生傾斜。

溫體仁府邸,密室中的氣氛卻有些凝重。一位心腹幕僚憂心忡忡地說:“東翁,對方……不按常理出牌啊。他們不再糾纏義利之辯,反而算起經濟賬,揭起貪腐案……這……這讓我們之前的文章,如同打在了棉花上。而且,市井之間,似乎更認同他們的說法……”

溫體仁閉目養神,半晌才緩緩睜開眼,眼中寒光一閃:“倒是小覷了今上的手段。不過,這輿情之爭,豈在朝夕?他們能算賬,我們也能算!傳話下去,讓江南那邊,找幾個賬房高手,也給我們算算賬!算算興建水師、營造火炮耗費多少?算算招募流民拓殖北疆,是否得不償失?更要算算,這新政之下,清丈田畝,增加了多少農戶的負擔?!”

他頓了頓,陰冷地道:“另外,告訴那些還在觀望的言官,是時候上幾道奏折了。不說開海,專攻‘小人蠱惑聖聽’、‘廠衛肆虐’、‘與民爭利’!這潭水,既要攪渾,那就讓它更渾一些!彆忘了,這大明的天下,終究是士大夫的天下!民心?哼,那些泥腿子懂得什麼!”

新一輪的輿論風暴,在看似平靜的水麵下,正在積蓄著更大的能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關乎人心向背,更關乎帝國未來道路的選擇。朱由檢深知,僅僅依靠報紙和事實還不夠,必須要有雷霆手段,讓那些躲在暗處的“腐鼠”知道,誰才真正掌握著這片天地的話語權和生殺權。李若璉的繡春刀,已然悄然出鞘半寸。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閃婚娛樂圈大佬後我火了 重生成學神,美女老師淪陷了 鑒寶重生,我隻懂鑒寶 血月之後,這個修羅實在太凶了 仙尊歸來扭轉乾坤 華娛之兔子先吃窩邊草 戰爭與惡魔 無職轉生:銀光之劍 修仙界擺爛後,卷王們都瘋了 天雪童戰後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