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北海道之謀倭國北疆
初夏的午後,陽光透過乾清宮西暖閣的雕花窗欞,在光潔的金磚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墨香和冰鑒散發出的絲絲涼氣,驅散了殿外的些許燥熱。朱由檢並未坐在禦案之後,而是站在那幅巨大的《坤輿萬國全圖》前,目光深邃,凝望著大明東北方向那片廣袤而模糊的區域。
他的手指緩緩劃過遼東、遼西,越過了已經重新納入掌控的故土,最終停留在圖上一個形似巨蠶、孤懸於海中的大島——蝦夷地北海道)。圖上對此地的標注極為簡略,僅有一些象征性的山形水紋,顯示出此時大明乃至世界對此地的認知都相當有限。
“李若璉。”皇帝的聲音打破了殿內的寧靜,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決斷。
“臣在。”錦衣衛指揮使李若璉應聲從陰影中邁出一步,他今日未著飛魚服,而是一身便於行動的深色勁裝,更顯精乾利落。他目光銳利,隨著皇帝的手指,也落在了蝦夷地上。
“關於蝦夷地,你們錦衣衛北鎮撫司,最近可有什麼新的消息?”朱由檢轉過身,目光如炬,看向自己最信賴的鷹犬首領。
李若璉微微躬身,語氣沉穩地彙報:“回陛下,根據數月來多方搜集的情報,以及對捕獲的少數倭國商人、冒險者的審訊,可以確認以下幾點。”他條理清晰,如數家珍:
“其一,地理民情。蝦夷地麵積廣闊,遠大於朝鮮國,氣候苦寒,山林密布,盛產優質皮毛如貂皮、狐皮)、木材、海產特彆是鮭魚、海帶)。島上土著稱為‘阿伊努’人蝦夷人),以漁獵為生,性情彪悍,不習農耕,與南麵的倭國日本)和族世代有隙,時有衝突。倭國德川幕府對此地名義上擁有主權,設‘鬆前藩’管轄南部小片區域,但實際控製力極弱,僅限於沿海零星貿易據點,對內陸及北部廣大地區幾無影響力。”
“其二,倭國動向。德川幕府奉行‘鎖國令’,重心在於鞏固本州、九州、四國三島統治,防範西南強藩如薩摩藩)和西洋夷人葡萄牙、荷蘭),對苦寒的蝦夷地興趣寥寥,投入甚少。鬆前藩實力有限,主要通過與阿伊努人的不平等貿易用米、酒、鐵器換取珍貴皮毛)獲利,並無大規模拓殖能力。”
“其三,外部勢力。近年來,偶有聽聞有乘‘黑船’之‘羅刹’俄國)探險隊或商人,自北方冰海而下,試圖與阿伊努人接觸,或尋找不凍港,但其活動尚屬零星,未成氣候。”
朱由檢靜靜聽著,手指無意識地敲打著地圖上北海道的位置,發出輕微的篤篤聲。這些信息,與他來自後世的記憶大致吻合。此時的北海道,就像一塊無主的肥肉,或者說,是一個巨大的戰略盲區。德川幕府守著金山不識貨,而北方的俄國人,還隻是伸出了試探的觸角。
“機會!”朱由檢心中暗道。他想起曆史上,直到19世紀中葉,日本才在美國壓力下開始真正開發北海道。而現在,是17世紀30年代!他比所有人,都早了整整兩百多年看到了這裡的價值!
“陛下,”李若璉見皇帝沉吟,補充道,“據一些老海商回憶,元朝時曾有舟師試圖經略此方向,但因風暴受阻。前朝永樂年間,亦有船隊遠航,或許曾靠近此地,但記載模糊。如今我大明新式海船性能遠勝前代,若能組織精乾船隊,循岸北上,抵達蝦夷地南端,當非難事。”
朱由檢點了點頭,目光重新變得銳利:“李若璉,你看這蝦夷地,像什麼?”
李若璉略一思索,謹慎答道:“臣以為,此地看似荒蕪,然資源豐富,尤以皮毛為重。若得開發,可為北方提供一項重要財源。且其地勢……猶如一把懸於倭國頭頂的利劍。”
“說得好!”朱由檢讚許地看了他一眼,“不止是利劍,更是一個支點!一個足以撬動整個東北亞格局的支點!”
他走到禦案前,鋪開一張稍小的東亞海域圖,拿起朱筆,一邊勾勒一邊闡述其宏圖大略:
“其一,資源寶庫。如你所說,皮毛、木材、漁業,皆是大利。北方苦寒,優質皮裘需求極大,若能控製蝦夷地皮毛貨源,不僅可充盈內帑,更能作為重要戰略物資。其森林資源,可為北洋水師提供優質龍骨和桅杆。漁業則可緩解沿海人口壓力。”
“其二,戰略要衝。此地北控韃靼海峽宗穀海峽),東望太平洋,南懾倭國本州。若我大明在此建立穩固據點,屯駐水師,則北上可巡弋鄂霍次克海,監視羅刹人東擴;東向可探索更廣闊的太平洋;南下則如你所言,直抵倭國軟肋!倭國鎖國自守,若我等在蝦夷地站穩腳跟,將來或可迫其開國,或可在其內亂時朱由檢深知德川幕府統治並非鐵板一塊)加以乾預,使其無力西顧,永絕倭患!”
“其三,移民實邊。北直隸、山東等地,人口日繁,土地兼並嚴重,加之小冰河期天災頻仍,流民隱患始終存在。蝦夷地雖寒,但土地肥沃指石狩平原等),若能推廣耐寒作物,妥善組織,可容納大量移民,既能開發新土,又能緩解內地矛盾,實為一舉兩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其四,側擊遼東。雖然後金主力已被壓縮,但皇太極殘部及一些女真部落仍可能北竄至黑龍江流域,甚至與羅刹人勾結。若我控製蝦夷地,便可與黑龍江都護府形成夾擊之勢,必要時可跨海支援,徹底肅清東北邊患。”
朱由檢的論述,跳出了這個時代固有的“天朝上國”中心論,展現了一種全球性的戰略視野和地緣政治思維。李若璉聽得心潮澎湃,他雖不善長篇大論,但作為情報和行動負責人,他對戰略價值的嗅覺極其敏銳。皇帝的這一番謀劃,將一塊看似無用的荒蕪之地,瞬間提升到了關乎帝國北疆百年安危的戰略高度。
“陛下聖明!此乃高瞻遠矚之策!”李若璉由衷讚道,“隻是……此事關乎倭國,是否需謹慎行事,以免引發爭端?”
“爭端?”朱由檢冷笑一聲,“倭國德川幕府,如今可有實力與我大明爭鋒?其水師能否出瀨戶內海都是問題。況且,蝦夷地本非其有效管轄之地,阿伊努人亦非其子民。我等以貿易、探險為名,先與阿伊努人結交,建立商站,逐步滲透。待生米煮成熟飯,倭人又能奈我何?《孫子兵法》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此謀,便是搶先布局,不戰而屈人之兵!”
他頓了頓,下令道:“此事,現階段需秘密進行,不宜大張旗鼓。著你錦衣衛北鎮撫司,立即著手籌備‘北疆探察行動’。”
“第一,選派人手。挑選精乾可靠、熟悉水性、耐得苦寒的校尉、力士。同時,招募一批通曉倭語、甚至阿伊努語的通事翻譯),以及有經驗的獵戶、漁民、醫士。可優先從遼東、山東沿海的軍戶、漁民中遴選。”
“第二,組建船隊。命沈廷揚從海事商會調撥兩艘適航性好的中型海船,加以改裝,增強耐寒性和續航力。配備最新式的航海羅盤、望遠鏡,以及必要的自衛火器。對外可宣稱是前往朝鮮或庫頁島苦兀)貿易。”
“第三,製定方略。初期以友好貿易、地理勘探為主。攜帶我大明精美的瓷器、絲綢、鐵器、茶葉,與阿伊努部落換取皮毛、藥材。詳細繪製海岸線、河流、港口地圖,記錄風土人情、物產資源。尋找適宜建立永久據點如未來的‘北安城’)的地點。”
“第四,情報先行。設法接觸鬆前藩的低級武士或商人,了解倭人在蝦夷地的虛實。同時,嚴密監視是否有羅刹人的活動跡象。”
“記住,”朱由檢目光灼灼地盯著李若璉,“首批人員,不僅是探路者,更是種子!他們要展現天朝上國的友善與強大,要能讓阿伊努人感受到與我們交往的好處,要比倭人、羅刹人更值得信賴!此事若成,你李若璉,便是為帝國開拓北疆的第一功臣!”
李若璉單膝跪地,抱拳行禮,聲音鏗鏘有力:“臣領旨!定當竭儘全力,不負陛下重托!北疆探察之事,錦衣衛必縝密籌劃,萬無一失!”
看著李若璉領命而去的背影,朱由檢重新將目光投向地圖上的蝦夷地。他的眼神,仿佛已經穿透了圖紙,看到了未來那座屹立於北海之濱的“北安城”,看到了大明的旗幟在皚皚雪原上空獵獵作響,看到了來自北方的皮毛、木材、魚產源源不斷輸入內地,更看到了一支強大的北洋艦隊,以此為基地,縱橫四海,將帝國的影響力輻射向更遙遠的未知世界。
“倭國北疆?”朱由檢輕輕自語,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弧度,“不,從現在起,它將成為朕的‘北疆新土’!這盤棋,才剛剛開始落子。”
殿外的蟬鳴似乎更加響亮了些,仿佛在預示著,一個波瀾壯闊的大航海與大拓殖時代,即將在這位物理皇帝的掌中,徐徐拉開序幕。而遙遠的北海道,這片沉睡的冰雪之地,注定將成為大明帝國獠牙初露的第一個試劍場。
喜歡在造大明請大家收藏:()在造大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