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壓:92.8kpa判定:嚴重偏低,漏氣速率0.5kpa小時)
?氧氣濃度:17.2判定:嚴重不足,長期停留可能導致頭暈、乏力)
?有害氣體:檢測到微量黴菌孢子濃度0.01cfu3,判定:基本安全)
“情況比想象中更糟。”我皺起眉頭,尤其是船員休息區的氣壓和氧氣濃度,已經達到“嚴重”級彆,難怪之前在那裡探索時,總覺得呼吸有些費力。係統的機械音適時響起,對數據進行深入解讀:
“氣壓異常主要源於船體破損如船員休息區壁板裂縫、觀察窗密封失效),氧氣不足則是因為生命維持係統離線,無法補充氧氣,僅依賴船塢空氣通過破損處緩慢滲透。建議優先修複高漏氣區域如船員休息區壁板、駕駛艙觀察窗密封膠條),減少氣壓流失;同時尋找臨時供氧設備,避免後續修複時出現缺氧風險。”
光幕上隨即彈出一張“漏氣點分布圖”,用紅色圓點標注出三個高風險區域:船員休息區靠近通道的壁板標注“裂縫長度15”)、駕駛艙觀察窗邊緣標注“密封膠條完全老化”)、引擎艙頂部管道接口標注“輕微漏氣,可暫時用密封膠封堵”)。這些精準的標注,比我之前用肉眼觀察的結果詳細百倍,仿佛“老兵”號在主動告訴我它的“傷口”在哪裡。
就在我研究漏氣點時,左側的外部攝像頭畫麵突然出現一陣劇烈的雪花點,畫麵邊緣的黃綠色調變得更濃,甚至出現了幾處扭曲的波紋。我心裡一緊,連忙問道:“係統,攝像頭出問題了嗎?”
“檢測到外部攝像頭供電電壓出現輕微波動當前11.8v,標準12v),推測是apu低功率模式下的正常現象,不影響基礎監測。畫麵扭曲源於鏡頭玻璃的物理損傷存在3道細微劃痕),屬於硬件不可逆損傷,需更換鏡頭才能修複。”係統的回答讓我鬆了口氣,同時也意識到,“老兵”號的“感官”恢複之路,還有很多障礙需要克服。
我嘗試著在心裡下達指令:“放大外部攝像頭畫麵,聚焦左側廢棄探索艦。”光幕上的畫麵雖然沒有變得更清晰,卻緩慢地向左側移動,將那艘隱藏在陰影裡的探索艦納入視野——它的體型比“老兵”號小一些,船身側麵的標識已經完全被鏽跡覆蓋,隻能看到一個模糊的“鷹”形圖案,艦首的探測儀已經斷裂,斜斜地掛在船身上,像一隻折斷的翅膀。
“係統,能識彆這艘探索艦的型號嗎?”我好奇地問道。
“數據庫中無匹配型號,推測為聯邦軍工早期試驗型探索艦,建造年份可能早於‘老兵’號星際曆329年)。當前狀態:船體完整性低於30,無修複價值。”係統的回答雖然簡潔,卻讓我心裡泛起一絲感慨——在這片船塢裡,不知道還沉睡著多少像“老兵”號一樣的“傳奇”,最終都淪為了鏽跡斑斑的廢鐵。
就在這時,光幕下方突然彈出一條新的提示:“船體應力簡易傳感器激活成功,當前檢測到‘老兵’號左側舷側框架應力值為120pa安全閾值150pa,判定:安全),艦尾龍骨應力值為145pa判定:接近閾值,需避免劇烈震動)。”
這是“老兵”號第一次“感知”自己的身體狀況!我盯著那組應力數據,仿佛能感受到它骨骼的狀態——雖然左側框架還算健康,但艦尾的“脊梁”已經接近承受極限,任何劇烈的碰撞或震動,都可能讓它徹底斷裂。這也意味著,後續修複引擎艙時,必須格外小心,不能對艦尾造成額外負擔。
我站起身,走到主控製台前,看著光幕上的傳感器數據和外部影像,一種奇異的“連接感”在心裡滋生——我不再是站在“老兵”號之外的修複者,而是能通過它的“感官”感知世界的“夥伴”。它看到的廢艦船塢,我能同步看到;它感受到的溫度波動、氣壓變化,我能實時知曉;它的“骨骼”是否健康,我能清晰掌握。這種感覺,就像一頭沉睡已久的巨獸,終於緩緩睜開了惺忪的睡眼,開始用微弱的意識,與身邊的人共享它的感知。
“係統,這些傳感器數據能保存下來嗎?我想後續根據數據製定詳細的修複計劃。”我在心裡問道,手指輕輕劃過光幕上的氣壓曲線,那些上下波動的線條,像是“老兵”號微弱的呼吸。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已自動開啟數據記錄功能,所有傳感器數據將按小時歸檔,支持導出至個人數據板。同時,係統已根據當前數據生成‘優先級修複清單’:1.修複船員休息區壁板裂縫高優先級,避免氣壓進一步流失);2.更換駕駛艙觀察窗密封膠條中優先級,提升駕駛艙密封性);3.手動校準外部攝像頭角度低優先級,優化視野範圍)。”
我看著這份清單,心裡的方向感越來越清晰。之前修複apu是“從0到1”的突破,而喚醒“感官”,則是“從感知到控製”的第一步——隻有先了解“老兵”號的身體狀況,知道它哪裡疼、哪裡弱,才能製定出更精準的修複方案,才能一步步讓它恢複“行動能力”。
就在這時,外部攝像頭的畫麵裡突然出現了一個移動的黑影——我心裡一緊,連忙放大畫麵,發現那隻是一隻流浪的機械狗,正拖著一條故障的後腿,在廢棄零件堆裡尋找可用的金屬碎片。它在鏡頭前停留了幾秒,然後慢悠悠地消失在陰影裡,留下一片寂靜的廢鐵世界。
我鬆了口氣,重新靠在船長座椅上,目光再次回到光幕上。外部攝像頭的影像雖然模糊扭曲,卻像一扇窗,讓我看到了“老兵”號眼中的世界;內部環境傳感器的數據雖然糟糕,卻像一份“體檢報告”,精準指出了它的“病症”。這些“感官”的恢複,或許在彆人看來隻是微不足道的進步,可對我和“老兵”號來說,卻是跨越性的一步——它意味著我們不再是盲目地修複,而是有了“目標”,有了“方向”,有了共同麵對困境的基礎。
“係統,接下來我們先修複船員休息區的壁板裂縫吧。”我在心裡默念,語氣裡充滿了堅定,“我需要什麼工具和材料?”,鈦合金材質最佳,可從廢棄設備上拆解)、高強度密封膠需耐受20c至60c溫度範圍,黑市老疤攤位有存貨,預計售價50星幣)、手電鑽用於固定金屬補丁,工具箱內已有基礎款)。係統已生成前往船員休息區的最優路線,避開高應力區域。”
我站起身,最後看了一眼光幕上的傳感器數據——那些跳動的數字和模糊的影像,不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老兵”號鮮活的“感官”,是它與我溝通的方式。我握緊工具箱的提手,走向艦橋門口,晨光灑在我的身上,暖洋洋的。
喚醒“感官”隻是第一步,接下來,我們要開始治療“老兵”的“傷口”,要讓它的“身體”越來越健康,要讓它從一艘隻能“感知”的廢艦,變成一艘能“行動”、能“航行”的星艦。
我走出艦橋,沿著明亮的通道向船員休息區走去,apu的“嗡嗡”聲在身後回蕩,像是“老兵”號在為我加油。屬於我們的修複之路,又翻開了新的一頁,而這一頁的標題,叫做“感知與新生”。
喜歡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請大家收藏:()星穹廢柴:我的艦隊來自回收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