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ppist1e係外行星)
·描述:位於宜居帶的岩石係外行星
·身份:圍繞超冷紅矮星trappist1運行的行星,距離地球約40光年
·關鍵事實:七行星係統中第四顆行星,可能擁有液態水和大氣層,是尋找地外生命的重點目標。
trappist1e:宇宙中最像地球的“鄰居”第一篇)
引言:當我們談論“地外生命”,我們究竟在找什麼?
2017年2月22日,nasa召開了一場震驚全球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天文學家米歇爾·吉隆icgion)舉起一張幻燈片——畫麵中,七顆行星圍繞著一顆比木星大不了多少的紅矮星運轉,每顆行星的軌道都擠在恒星周圍的“宜居帶”內。他說:“我們發現了太陽係之外最像我們家園的地方。”
這顆恒星叫trappist1,距離地球40光年;這七顆行星中,第四顆被命名為trappist1e。它像地球一樣是岩石行星,剛好躺在“液態水可能存在”的區域,甚至可能有大氣層。一夜之間,trappist1e成為全球媒體的焦點——人類尋找地外生命的征程,第一次有了如此“觸手可及”的目標。
但在沸騰的輿論背後,很少有人知道:trappist1係統的發現,是天文學家用二十年時間“磨”出的成果;trappist1e的“宜居性”,藏著紅矮星與行星之間最複雜的互動;而我們對它的所有猜想,都需要下一代望遠鏡的“火眼金睛”來驗證。
這一篇,我們將從紅矮星的“小世界”出發,一步步拆解trappist1係統的誕生,還原trappist1e的“身份檔案”,並追問:它真的能成為“第二個地球”嗎?
一、紅矮星:宇宙中最“低調”的恒星,卻藏著最多的秘密
要理解trappist1e,必須先理解它的“母星”——trappist1。這不是一顆普通的恒星,而是超冷紅矮星utraodarf),屬於型紅矮星中最冷的分支光譜型8v)。
1.1紅矮星的“定義”:小、冷、久
紅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恒星類型,占銀河係恒星總數的70以上。但它們的“個性”與太陽這樣的g型黃矮星截然不同:
體積小:trappist1的質量僅為太陽的8,半徑是太陽的12——如果把太陽比作一個籃球,trappist1就是一顆玻璃彈珠;
溫度低:表麵溫度約2550k太陽是5778k),發出的光以紅外為主,可見光極其微弱——在地球上,用肉眼根本看不到trappist1;
壽命長:紅矮星的核聚變反應極慢,壽命可達數萬億年宇宙當前年齡約138億年)——它們是宇宙中的“長壽冠軍”。
這些特點讓紅矮星一度被天文學家忽視:它們太暗了,難以觀測;溫度太低,宜居帶離恒星極近,行星容易被潮汐鎖定一麵永遠對著恒星,另一麵永遠黑暗)。直到21世紀初,隨著高靈敏度望遠鏡的出現,紅矮星才重新進入科學家的視野。
1.2trappist1的“家”:銀河係中的“隱士”
trappist1位於寶瓶座aarius),距離地球約40光年約380萬億公裡)。這個距離在宇宙尺度上不算遠——用光速飛行,隻需要40年就能到達;但對於人類目前的航天技術來說,仍是無法企及的遠方。
天文學家通過視差法paraax)測量了它的距離: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trappist1在天空中的位置會發生微小偏移,通過這個偏移量可以計算出距離。40光年的距離,意味著我們現在看到的trappist1,是它在1983年發出的光——那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剛滿15年,互聯網還在起步階段。
二、trappist1係統:七顆行星的“擁擠樂園”
2015年,比利時列日大學的天文學家團隊啟動了“trappist”項目transitingpasandpaesiassateespe,淩日行星與星子小望遠鏡),目標是尋找圍繞超冷紅矮星的類地行星。他們選擇了trappist1作為首個觀測對象——因為它足夠暗,淩日信號行星從恒星前麵經過時導致的亮度下降)更容易被捕捉。
2.1發現之旅:從“可疑信號”到“七行星係統”
trappist望遠鏡位於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配備了一台高靈敏度的d相機。2015年9月,天文學家開始監測trappist1的亮度,每半小時拍一張照片,持續了數個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很快,他們發現了周期性的亮度下降:每隔幾天,trappist1的亮度會輕微下跌——這是行星淩日的典型信號。團隊成員、天文學家埃馬紐埃爾·賈諾特eanuejehin)回憶:“我們一開始以為是儀器誤差,但信號太規律了,不可能是噪音。”
接下來的兩年裡,他們用斯皮策空間望遠鏡spitzerspaceteespe)的紅外相機進行確認——因為紅矮星的紅外輻射更強,淩日信號的精度更高。2017年2月,他們公布了最終結果:trappist1周圍有七顆類地行星,軌道都在恒星的“宜居帶”附近。
2.2七行星的“排列”:擠在恒星的“手腕上”
trappist1係統的行星軌道極其緊湊——七顆行星的軌道半徑都在0.01到0.06天文單位之間1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1.5億公裡)。相比之下,水星到太陽的距離是0.39天文單位,木星是5.2天文單位——trappist1的行星係統,就像把太陽係的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全部塞進水星軌道以內。
用賈諾特的話來說:“如果把trappist1放在太陽的位置,七顆行星都會在太陽係內部運轉,甚至比水星還近。”這種緊湊結構,源於紅矮星的“弱引力”——因為恒星質量小,行星不需要離得太遠就能保持軌道穩定。
三、trappist1e:第四顆行星,剛好在“宜居帶”的中心
在trappist1的七顆行星中,trappist1e是第四顆,也是最受關注的“宜居候選者”。它的參數,完美契合人類對“類地行星”的想象:
3.1基本屬性:和地球“差不多大”
通過淩日法,天文學家計算出trappist1e的:
軌道半徑:0.028天文單位約420萬公裡)——相當於水星到太陽距離的19;
軌道周期:6.1天——也就是說,trappist1e上的一年隻有6天;
質量:0.69倍地球質量通過恒星的“徑向速度”變化計算,即行星引力對恒星的拉扯);
半徑:0.92倍地球半徑通過淩日時的亮度下降幅度計算);
密度:5.6克立方厘米地球密度是5.5克立方厘米)——幾乎和地球一樣。
密度是判斷行星成分的關鍵指標。trappist1e的密度與地球接近,說明它和地球一樣,是岩石行星:有一個鐵鎳核心,外麵包裹著矽酸鹽ante地幔),可能還有固態或液態的地核。
3.2宜居帶的位置:剛好“不冷不熱”
對於紅矮星來說,“宜居帶”的定義與太陽係完全不同——因為紅矮星溫度低,宜居帶必須離恒星更近,才能讓表麵溫度允許液態水存在。
天文學家用“保守宜居帶”nservativeezone)來衡量:即行星表麵溫度在0c到100c之間,液態水可以穩定存在。對於trappist1來說,這個範圍是0.01到0.03天文單位。而trappist1e的軌道半徑是0.028天文單位,剛好落在宜居帶的中心區域。
通過氣候模型計算,trappist1e的表麵溫度約為25c地球是15c)——如果它有大氣層,這個溫度剛好適合液態水存在。
3.3“類地”的證據:從密度到軌道
trappist1e的“類地性”,不止體現在大小和溫度上:
軌道偏心率:0.007地球是0.017)——幾乎是正圓軌道,不會有極端季節變化;
潮汐鎖定:由於離恒星太近,trappist1e很可能被潮汐鎖定——一麵永遠對著恒星“白天”),另一麵永遠黑暗“夜晚”)。但它的一天等於6.1地球天,所以“白天”和“夜晚”的溫差可能不會太大類似月球,但因為有大氣層,溫差會被縮小);
恒星輻射:trappist1的亮度是太陽的0.05,但trappist1e離得近,接收到的輻射總量與地球差不多約為地球的1.1倍)——這意味著,它的能量輸入與地球類似,足以維持液態水。
四、宜居性的“問號”:trappist1e的“生存挑戰”
儘管trappist1e看起來完美,但它要成為“第二個地球”,還麵臨三個致命問題:大氣層是否存在?液態水能否穩定存在?恒星活動會不會剝離它的大氣?
4.1大氣層:生命的“保護罩”
大氣層對行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能保持表麵溫度,阻擋有害輻射,提供呼吸的氣體。但紅矮星的行星,很難保留大氣層——因為恒星的“恒星風”高速帶電粒子流)更強,會慢慢剝離行星的大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trappist1的恒星風強度是多少?天文學家通過日冕物質拋射e)觀測計算:trappist1的e頻率約為每年10次,比太陽強,但能量更低因為恒星小)。對於trappist1e來說,這是個“雙刃劍”:一方麵,e會剝離大氣;另一方麵,行星的磁場可能偏轉一部分恒星風。
trappist1e有沒有磁場?這還是未知。但作為岩石行星,它很可能有一個液態鐵核——隻要核心在轉動,就能產生磁場。如果磁場足夠強,它的大氣層就能保留下來;如果磁場弱,大氣會被恒星風慢慢吹走,最終變成“裸奔”的岩石球。
4.2液態水:是“存在”還是“曾經存在”?
即使有大氣層,trappist1e的液態水也可能麵臨威脅:潮汐鎖定的影響。
因為被潮汐鎖定,trappist1e的“白天”半球會被恒星持續照射,溫度可能高達100c以上,水會蒸發成氣體;“夜晚”半球則永遠黑暗,溫度可能降到100c以下,氣體又會凝結成冰。隻有“晨昏線”白天與黑夜的交界處)的溫度可能在0c左右,液態水可能在那裡存在。
但天文學家通過氣候模型發現:如果trappist1e有足夠的大氣層比如地球大氣壓的12倍),熱量可以從“白天”半球傳輸到“夜晚”半球,從而讓全球溫度保持在0c以上。這種情況下,液態水可以覆蓋整個行星表麵,就像地球一樣。
4.3生命的“門檻”:從“宜居”到“有生命”
即使trappist1e有液態水和大氣層,也不代表一定有生命。生命的誕生,還需要更多的條件:
有機分子:比如氨基酸、核苷酸,這些是生命的基礎;
能量來源:比如陽光、海底熱泉,為生命提供能量;
穩定的環境:行星的軌道、恒星的活動不能太劇烈,否則生命無法長期演化。
trappist1e的有機分子情況如何?目前還沒有直接觀測數據,但天文學家推測:由於它離恒星近,接收到的紫外線輻射比地球少,有機分子可能更難形成——但紅外輻射更強,可能促進某些有機反應。
五、為什麼是trappist1e?它是人類尋找地外生命的“最佳候選”
儘管有諸多挑戰,trappist1e仍然是人類目前發現的最像地球的係外行星。原因有三個:
5.1距離近:未來可觀測
40光年的距離,對於jst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來說,剛好可以詳細觀測。jst的紅外能力,可以穿透trappist1e的大氣層,分析其成分——比如是否有水蒸氣、二氧化碳、氧氣。如果檢測到氧氣,那將是“生命存在”的強烈信號因為地球的氧氣來自光合作用)。
5.2係統完整:對比研究的好樣本
trappist1的七顆行星,是研究係外行星演化的“天然實驗室”。比如:
1b、1c是內行星,離恒星太近,表麵溫度高達幾百c,不可能有液態水;
1f、1g、1h是外行星,離恒星太遠,表麵溫度低於0c,水會凍結;
隻有1e、1d第三顆行星)在宜居帶內——對比這兩顆行星,可以了解“宜居性”的邊界在哪裡。
5.3公眾關注:推動科學進步
trappist1係統的發現,讓“地外生命”從“科學假設”變成了“公眾話題”。各國政府和科研機構紛紛加大對係外行星研究的投入——比如nasa的nancygraceroan望遠鏡未來的寬視場紅外望遠鏡),計劃2027年發射,將尋找更多類似trappist1e的行星。
結尾:trappist1e,我們離“第二個地球”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