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Gliese 436 b_可觀測Universe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56章 Gliese 436 b(1 / 2)

giese436b

·描述:燃燒的“熱冰”世界

·身份:圍繞紅矮星格利澤436運行的熱海王星,距離地球約33光年

·關鍵事實:在高溫高壓下,其大氣中的水蒸氣被壓成一種被稱為“七號冰”的特殊固態水。

giese436b:33光年外的“燃燒熱冰”悖論第一篇·紅矮星係統中的相態奇跡)

當我們談論“行星”,腦海中總會浮現熟悉的模板:要麼是地球這樣的藍色水球,要麼是木星那樣的氣態巨物。但33光年外的giese436b格利澤436b),卻打破了所有常規——它是一顆“燃燒的熱冰行星”:表麵被紅矮星的烈焰炙烤至400°c以上,大氣層中的水蒸氣卻被壓縮成固態的“七號冰”,懸浮在灼熱的氣流中。這種“冰與火的共生”,不是科幻小說的腦洞,而是真實存在於宇宙中的相態奇跡。

一、格利澤436係統:紅矮星的“緊湊行星家族”

要理解giese436b的“熱冰悖論”,必須先走進它的“家園”——格利澤436giese436),一顆位於獅子座的型紅矮星。

1.主星:紅矮星的“小而密”2.5v紅矮星,參數充滿“極端感”:

質量:僅0.41倍太陽質量約41萬個地球質量);

半徑:0.42倍太陽半徑比木星大一點);

表麵溫度:3300k約為太陽的一半,發出暗弱的紅光);

年齡:約60億年比太陽老10億年,正值“中年穩定期”)。

紅矮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恒星占比70),但它們的“小”和“冷”,讓行星係統呈現獨特的“緊湊性”——格利澤436係統中,所有行星的軌道都擠在恒星的“宜居帶內側”,像一群圍著篝火取暖的孩子。

2.行星家族:從“熱neptune”到“超級地球”

早在2004年,天文學家就用徑向速度法發現了格利澤436b;2007年,淩日法確認了它的存在,並揭示了更多細節。目前係統內已確認3顆行星:

giese436b:熱海王星,質量22倍地球,半徑3.8倍地球,軌道周期2.6天距離恒星0.028au,約地球到太陽距離的3);

giese436c:超級地球,質量5倍地球,軌道周期5.2天;

giese436d:候選行星,質量約7倍地球,軌道周期11天。

這些行星的軌道密度極高——giese436b的軌道半徑,僅比水星到太陽的距離近10倍,卻承受著遠超水星的恒星輻射。

二、giese436b的“基礎畫像”:熱海王星的“極端參數”

giese436b的發現,本身就是一個突破:它是人類首顆通過淩日法確認的熱海王星軌道周期<10天的海王星質量行星)。它的基本參數,每一個都寫著“極端”:

1.質量與半徑:“腫脹”的海王星

giese436b的質量是地球的22倍約等於海王星的質量),半徑卻是地球的3.8倍——這意味著它的密度極低約1.5克立方厘米,僅為海王星的13)。低密度的原因很簡單:高溫導致大氣層膨脹。

它的大氣層主要由氫、氦組成,還含有少量水蒸氣——這些氣體在恒星的炙烤下,像被吹脹的氣球,包裹著行星的核心。

2.軌道與溫度:“貼臉”的恒星炙烤

giese436b的軌道周期僅2.6天,意味著它每2天多就會繞恒星一圈。這種“親密接觸”帶來的是毀滅性的高溫:

表麵平衡溫度:約430°c比金星還熱,金星表麵溫度約460°c,但giese436b沒有濃厚的溫室大氣層,溫度稍低);

恒星輻射通量:是地球的1000倍相當於每天被1000個太陽曬著)。

三、“熱冰”的秘密:七號冰icevii)的相態奇跡

giese436b最震撼的,不是它的高溫,而是大氣層中的“固態水”——天文學家通過哈勃望遠鏡的光譜分析發現,它的大氣層中存在七號冰icevii),一種在高壓下形成的固態水形態。

1.什麼是“七號冰”?水的“高壓變身”

水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分子之一,但它的相態固態、液態、氣態)高度依賴壓力和溫度:

正常冰iceih):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六方冰,形成於低壓<2gpa)、低溫<0°c)環境;

七號冰icevii):立方結構的固態水,需要高壓>2gpa)——相當於地球核心壓力的15,或馬裡亞納海溝底部壓力的200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giese436b的大氣層中,高溫430°c)與高壓>3gpa)的組合,讓水蒸氣跳過了液態,直接轉化為固態的icevii。這種“升華凝固”的跳躍,違反了地球上的相態規律,卻在宇宙中真實發生。

2.觀測證據:“冰雲”的光譜指紋

哈勃望遠鏡的宇宙起源光譜儀s)對giese436b的大氣層進行了精細觀測,發現了兩個關鍵線索:

水蒸氣的吸收線:在1.4微米波長處,有明顯的水蒸氣吸收特征,證明大氣層中含有大量水;

icevii的特征峰:在更短的波長如0.8微米),出現了icevii的晶體結構吸收峰——這是人類首次在係外行星大氣層中發現固態冰。

3.“熱冰”的存在意義:大氣層的“恒溫器”

icevii不是“死物”,它在giese436b的大氣層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反射恒星輻射:icevii的顆粒會反射部分恒星光線,降低行星表麵的溫度如果沒有icevii,表麵溫度可能超過500°c);

調節大氣循環:固態冰的沉降,帶動大氣層的氣流運動,形成“冰雨”——這些冰顆粒落到行星核心附近,會融化成液態水,再蒸發回大氣層,形成循環。

四、形成機製:從“冰質胚胎”到“熱冰行星”

giese436b的“熱冰”特性,不是後天形成的,而是從誕生起就寫在基因裡的。

1.原行星盤的“冰質配方”

格利澤436的原行星盤,形成於約60億年前——那時恒星周圍的分子雲,富含水冰、氨冰、甲烷冰等揮發性物質因為紅矮星的低溫,讓這些物質能凝結成冰顆粒)。

giese436b的“胚胎”,就是由這些冰顆粒吸積而成的:它在原行星盤的冰線內側約0.5au)形成,捕獲了大量水冰和氣體,逐漸成長為“冰質海王星”。

2.遷移與壓縮:從“冷海王星”到“熱冰行星”

後來,giese436b經曆了軌道遷移——可能是因為與原行星盤的引力相互作用,或與其他行星的散射,它的軌道從0.5au“墜落”到0.028au近恒星軌道)。

這個過程帶來了兩個關鍵變化:

大氣層壓縮:軌道靠近恒星,行星受到的恒星引力增強,大氣層被劇烈壓縮,壓力從地球的1倍提升到3gpa以上;

溫度飆升:接收到的恒星輻射增加1000倍,表麵溫度從200°c原軌道的冰質行星溫度)升至430°c。

正是在這種“高溫+高壓”的雙重作用下,大氣層中的水蒸氣轉化為icevii,形成了“燃燒的熱冰”現象。

五、科學意義:改寫係外行星的“相態認知”

giese436b的發現,徹底改變了人類對係外行星大氣層的理解:

1.打破“溫度相態”的線性思維

在地球經驗中,溫度升高會讓物質從固態變液態、氣態。但giese436b證明,高壓可以逆轉這個過程——即使溫度很高,隻要有足夠的壓力,水依然能保持固態。

2.為“熱冰行星”建立模板

giese436b是第一顆被確認的“熱冰行星”,它的參數質量、半徑、溫度、壓力)為尋找其他同類行星提供了“模板”。未來,天文學家可以通過光譜分析,尋找大氣層中含有icevii的係外行星。

3.揭示紅矮星係統的“行星演化”

紅矮星係統的行星,普遍經曆“遷移壓縮”的過程。giese436b的演化路徑,讓我們理解:紅矮星的近距離軌道,是如何塑造行星的大氣層和相態的。

結語:冰與火的共生,宇宙的“反常識”之美

giese436b,這顆33光年外的“熱冰行星”,用最矛盾的方式詮釋了宇宙的奇妙:高溫與低溫共存,固態與氣態交織。它的存在,不是對物理規律的違背,而是讓我們看到——宇宙的規律,比我們的經驗更遼闊。

下一篇,我們將深入giese436b的內部,探尋它的核心是否藏著液態水海洋,以及icevii的“冰雨”如何滋養行星的深層結構。那將是一個更震撼的故事:在一顆燃燒的行星上,藏著一片液態水的“地下海”。

注:本部分聚焦giese436b的發現、參數、“熱冰”特性與形成機製,第二篇將從“內部結構”與“生命可能性”角度,揭開更深的宇宙秘密。

giese436b:33光年外的“冰下海洋”——燃燒行星的“生命密碼”第二篇·極端世界的內部史詩)

當第一篇揭開giese436b“熱冰悖論”的麵紗,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大氣層中懸浮的七號冰icevii),更是一個被高溫炙烤卻藏著液態水的矛盾世界。這顆33光年外的熱海王星,用“冰與火”的共生,寫下了宇宙最震撼的行星史詩。第二篇,我們要鑽進它的“內部核心”,探尋液態水海洋的起源,追問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可能,最終揭開:為什麼說giese436b是“宇宙生命的另一種模板”?


最新小说: 入夜,寵她入骨 全球領主:神話帝國 我在末世撿破爛,撿出個仙界 足球開局就有3個億 網遊:重鑄白絲女神兵,無敵萬界 玄門大師今天也在物理超度 百人藏凶 千秋一燼 朕聽說,你們叫我大明一月皇帝? 藍月閃爍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