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風車星係_可觀測Universe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71章 風車星係(1 / 2)

風車星係(星係)

·描述:一個正對地球的宏偉漩渦星係101),距離地球約2,100萬光年

·關鍵事實:其結構不對稱,可能因與伴星係的引力相互作用所致,哈勃望遠鏡在其內部觀測到多次超新星爆發。101)科普長文·第一篇:從模糊光斑到宇宙風車的發現與基礎畫像

當我們仰望北半球冬季的大熊座時,視線穿過2100萬光年的浩渺空間,會抵達一個正對著地球旋轉的“宇宙風車”——風車星係101)。它不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係,也不是最容易用雙筒望遠鏡捕捉的目標,但若用一台口徑超過10厘米的天文望遠鏡對準其所在的天區,你會看見一片如羽毛般展開的淡金色光霧,旋臂的紋理在長時間曝光的照片中逐漸清晰,像被宇宙之風推動的巨型風車葉片。這個被天文學家歸類為sc型漩渦星係的“鄰居”,不僅是研究正麵朝向星係結構的絕佳樣本,更藏著星係演化、引力相互作用與恒星誕生的關鍵密碼。要理解101的魅力,我們必須從人類對它的初次“看見”說起——這不是某個人的瞬間發現,而是三個世紀以來觀測技術迭代與天文認知升級的縮影。101的發現史

essier)在他的星雲星團目錄中收錄了第101個天體,編號101。但這位以追蹤彗星聞名的學者當時並未意識到,自己標記的這個“模糊光斑”會成為後世研究漩渦星係結構的基石。梅西耶的目錄本是為區分“真正的彗星”與“看起來像彗星的天體”而作,他對101的描述僅寥寥數語:“在北鬥七星柄部附近,一顆亮度約7等的星雲,形狀不規則。”原因很簡單——18世紀的望遠鏡口徑普遍不足10厘米,即使是梅西耶使用的10厘米反射望遠鏡,也隻能捕捉到101的整體光度,無法分辨其內部結構。此時的101,不過是星圖上一粒不起眼的“宇宙塵埃”。

時間推進到19世紀中期,隨著反射望遠鏡技術的突破,人類終於能看清101的真麵目。1845年,愛爾蘭天文學家威廉·帕森斯iiaparsons),第三代羅斯伯爵ordrosse),在愛爾蘭帕森城的莊園裡建造了一台口徑達1.8米的“eviathanofparsonston”帕森城的利維坦)反射望遠鏡——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鏡麵由青銅鑄造,重達4噸。借助這台“巨眼”,羅斯勳爵首次觀測到了101的旋臂結構。他在觀測日誌中寫道:“這個星雲呈現出明顯的螺旋形態,旋臂從中心向外展開,像一隻旋轉的風車……我能分辨出至少五條主要的旋臂,其中一些旋臂末端有更小的分支,仿佛被某種力量拉扯過。”為了記錄這一發現,羅斯勳爵雇傭了畫家約翰·赫歇爾jo)的兒子威廉·赫歇爾iiaherscjr.),用鉛筆和墨水繪製了101的手繪圖——這張圖如今保存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檔案館裡,雖線條粗糙,卻精準捕捉了101的不對稱性:一側旋臂更蓬鬆、延伸更長,另一側則顯得緊湊、短小。

羅斯勳爵的發現震驚了當時的天文學界。在此之前,人類對星係結構的認知停留在“星雲”的模糊概念裡,而101的旋臂讓天文學家第一次意識到:某些星雲並非氣體雲,而是由恒星、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島宇宙”——後來埃德溫·哈勃edine)用造父變星證實的“河外星係”假說,此時已埋下伏筆。但受限於19世紀的技術,羅斯無法回答兩個關鍵問題:101究竟有多遠?它的不對稱旋臂是如何形成的?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要等到20世紀觀測技術的革命才得以揭曉。1924年,哈勃利用威爾遜山天文台的100英寸胡克望遠鏡,通過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測量了仙女座星係31)的距離,證明其為河外星係。此後,天文學家開始係統測量其他星係的距離,101的距離被逐步修正到2100萬光年最新數據來自gaia衛星的視差測量,誤差小於5)。而對於不對稱旋臂的解釋,則要等到射電天文學與空間望遠鏡的時代——當人類能觀測到星係中的中性氫21厘米譜線)和高溫超新星遺跡時,終於發現了隱藏在引力背後的“幕後黑手”。101的空間位置與基本屬性101的結構,首先要明確它在宇宙中的“坐標”。101位於大熊座ursaajor)的北部天區,具體坐標是赤經14h0312.6s,赤緯+54°20′57″。大熊座是北半球最易識彆的星座之一,由七顆亮星組成“北鬥七星”,101就藏在北鬥七星柄部天權星與玉衡星之間)的外延方向。對於北半球的觀測者來說,101的最佳觀測時間是冬季的深夜——此時北鬥七星高懸天頂,大氣擾動較小,更容易捕捉到它的淡金色光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01屬於哈勃分類中的sc型漩渦星係。“sc型”是漩渦星係中最“鬆散”的一類:它的旋臂呈開放的螺旋狀,沒有明顯的“旋緊”趨勢;核球星係中心的橢球狀結構)相對較小,占總質量的比重不足10;盤麵包含旋臂的扁平結構)則非常延展,直徑約17萬光年——比我們的銀河係直徑約10萬光年)還要大一圈。這種結構特征,使得101成為研究“正麵朝向漩渦星係”的理想樣本——因為它的盤麵幾乎完全正對地球,我們能清晰看到旋臂的每一個細節,而不像側視星係如82)那樣隻能看到模糊的邊緣。101的“正麵性”賦予了它極高的研究價值。通過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高級巡天相機acs),天文學家能分辨出旋臂中直徑僅幾百光年的星團、直徑幾千光年的hii區電離氣體雲),甚至單個的超新星遺跡。例如,101中已知的超新星就有10餘顆,其中最著名的是sn2011fe——一顆ia型超新星,爆發時亮度達到10等相當於肉眼可見的最暗星),成為當年最受關注的超新星事件之一。sn2011fe的爆發為天文學家提供了研究ia型超新星起源的關鍵數據:這類超新星由白矮星吸積伴星物質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約1.4倍太陽質量)後爆炸產生,亮度穩定,常被用作“宇宙標準燭光”來測量宇宙膨脹速率。101的旋臂中還隱藏著大量恒星形成區。通過斯皮策空間望遠鏡的紅外觀測,天文學家發現旋臂中的分子雲主要成分為氫分子h?)密度極高,達到了每立方厘米10310?個分子——這是恒星誕生的“溫床”。當分子雲在引力作用下坍縮時,會形成原恒星,隨後周圍的物質盤會逐漸凝聚成行星係統。101的恒星形成率約為每年23倍太陽質量注:銀河係的恒星形成率約為13倍太陽質量年),這意味著它每年都會誕生相當於23個太陽質量的新生恒星——這些恒星將在未來的數十億年裡,逐漸演化成紅巨星、白矮星,甚至超新星。101旋臂的異常與潮汐相互作用的秘密101的“正麵性”讓它成為研究星係結構的樣本,那麼它的不對稱旋臂則是讓天文學家著迷的“謎題”。早在一個世紀前,羅斯勳爵就注意到了101的旋臂不對稱:左側從地球視角看)的旋臂更蓬鬆、延伸更長,而右側則顯得緊湊、短小。20世紀後期,隨著射電望遠鏡如va甚大陣)和x射線望遠鏡如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的投入使用,天文學家終於揭開了這個謎題的麵紗——101與它的伴星係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導致了旋臂的不對稱。101所在的區域是一個“星係群”,包含至少10個星係,其中最大的伴星係是ngc5474——一個直徑約5萬光年的sc型漩渦星係,距離101僅約25萬光年相當於銀河係與仙女座星係距離的120)。通過對ngc5474的運動軌跡進行模擬,天文學家發現:這兩個星係正在以約100公裡秒的速度相互靠近,引力相互作用產生的“潮汐力”正在拉扯101的盤麵和氣體。

潮汐力的作用機製可以簡單理解為:當兩個星係靠近時,每個星係的近端離對方更近的一側)受到的引力大於遠端離對方更遠的一側),這種引力差會將星係中的物質“拉”向對方。對於101來說,ngc5474的引力主要作用在它的左側盤麵——左側的氣體和恒星被拉扯出來,形成了更蓬鬆的旋臂;而右側則因為遠離ngc5474,引力作用較弱,旋臂保持相對緊湊。射電望遠鏡觀測到的中性氫分布圖清晰顯示:101的左側盤麵有一條長達10萬光年的中性氫尾,這是潮汐力將氣體從盤麵中剝離的結果;而x射線觀測則發現,101的左側旋臂中有大量高溫氣體溫度超過10?開爾文),這是潮汐相互作用引發的激波加熱導致的。

為了驗證這一理論,天文學家進行了數值模擬:他們用計算機模擬了101與ngc5474的引力相互作用,結果顯示,經過約10億年的相互作用,101的旋臂會出現明顯的不對稱,左側旋臂會更蓬鬆——這與哈勃望遠鏡的觀測結果完全一致。這一模擬不僅解釋了101的不對稱,更證明了潮汐相互作用是塑造星係結構的重要力量:即使是兩個看似“平靜”的漩渦星係,它們的引力相互作用也能在億萬年尺度上改變彼此的形態。101還有其他伴星係,如ngc5477、ngc5585等,它們的引力也會對101產生影響。例如,ngc5477是一個不規則星係,距離101約100萬光年,它的引力會擾動101的外圍氣體,形成一些小的旋臂分支。這些伴星係的集體作用,共同塑造了101複雜的不對稱結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01的研究意義101之所以成為天文學家的“寵兒”,不僅因為它的美麗,更因為它承載著理解星係演化的關鍵信息。作為正麵朝向的sc型漩渦星係,它能讓我們直接觀測到星係的盤麵結構、旋臂形成機製以及恒星誕生過程——這些都是側視星係或遙遠星係無法提供的。101的不對稱結構為研究潮汐相互作用與星係形態演化提供了“活樣本”。通過對比101與其他未受潮汐影響的漩渦星係如74),天文學家能量化潮汐力對星係旋臂、核球大小和氣體分布的影響。例如,74的旋臂非常對稱,因為它沒有近鄰大質量星係;而101的不對稱則說明,即使是大質量星係,也可能因為伴星係的引力而被“重塑”。101的恒星形成率為研究星係中的恒星形成調控機製提供了數據。天文學家發現,101的旋臂中,恒星形成率與氣體密度的關係符合“施密特肯尼克特定律”sca)——即恒星形成率與氣體密度的1.4次方成正比。這說明,101中的恒星形成主要由氣體密度驅動,而潮汐相互作用帶來的氣體壓縮,則進一步提高了恒星形成效率。這種機製,可能與銀河係中的恒星形成機製類似,但由於101的伴星係更近,其恒星形成效率更高。101中的超新星遺跡為研究重元素合成與星係化學演化提供了線索。超新星爆發是宇宙中重元素如鐵、金、鈾)的主要來源,101中的超新星遺跡如sn1909a、sn1970g)的化學成分分析顯示,這些遺跡中含有大量重元素——這說明101已經經曆了多代恒星的誕生與死亡,化學演化程度較高。通過對比101不同區域的超新星遺跡,天文學家能追蹤重元素在星係中的擴散過程:例如,左側旋臂的超新星遺跡中重元素豐度更高,因為那裡的恒星形成更活躍,超新星爆發更頻繁。101時,我們在凝視什麼?

101,是2100萬年前的樣子——那時的太陽係還處於侏羅紀晚期,恐龍還在地球上漫步,而101的旋臂已經開始了它們的“舞蹈”。這個“宇宙風車”不僅是天文學研究的樣本,更是宇宙演化的“時間膠囊”:它的不對稱旋臂記錄了與伴星係的引力糾纏,它的恒星形成區孕育著新一代的恒星,它的超新星遺跡擴散著重元素的種子。101是一個“可解的謎題”——通過觀測它的結構、成分和運動,我們能拚湊出星係演化的拚圖;對於普通觀測者來說,101是一個“看得見的奇跡”——即使不用專業知識,也能從照片中感受到宇宙的壯麗與秩序。當我們凝視101時,我們凝視的不僅是2100萬年外的星係,更是宇宙本身的過去、現在與未來。101的旋臂內部,探索恒星誕生的細節:從分子雲的坍縮到原恒星的誕生,從星團的形成到行星係統的凝聚,101的旋臂裡,藏著宇宙最基本的創造密碼。

資料來源與語術解釋

1.梅西耶目錄:18世紀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編製的星雲星團列表,旨在區分彗星與“固定星雲”,共收錄110個天體,101是其中之一。

2.周光關係:造父變星的亮度隨時間周期性變化,周期越長,絕對亮度越高。通過觀測視亮度與周期,可計算距離,是哈勃測量河外星係距離的關鍵工具。

3.sc型漩渦星係:哈勃分類中的一種,旋臂開放鬆散,核球小,盤麵延展,代表年輕、恒星形成活躍的星係。

4.潮汐相互作用:兩個星係靠近時,引力差拉扯對方物質的現象,會改變星係形態如101的不對稱旋臂)。

5.ia型超新星:由白矮星吸積伴星物質爆炸產生,亮度穩定,用作“宇宙標準燭光”測量宇宙膨脹。

6.施密特肯尼克特定律:恒星形成率與氣體密度的冪律關係,描述星係中恒星形成的基本機製。

注:文中數據均來自nasaesa天文數據庫、《天體物理學雜誌》相關論文及《星係天文學》經典教材。)101)科普長文·第二篇:旋臂深處的恒星史詩與星係心跳101的旋臂,那些在第一篇中看起來像羽毛的淡金色光霧,會突然變成一片沸騰的“宇宙工地”——不計其數的年輕恒星正在撕開分子雲的繈褓,超新星的衝擊波在氣體中激起漣漪,原行星盤圍繞新生恒星旋轉,仿佛在複製46億年前太陽係的形成。這一篇,我們要潛入101的“肌理”,去看旋臂如何成為恒星的搖籃,看星族如何在時間中分層,看暗物質如何隱形地托舉著整個星係——這是一場關於“宇宙創造”的微觀之旅,每一個細節都寫滿了星係演化的密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旋臂不是“固定欄杆”:密度波裡的恒星遷徙101的不對稱旋臂是潮汐相互作用的結果,但還有一個更本質的問題:旋臂本身是什麼?為什麼它們能在星係旋轉數億年後依然保持形態,而不是被離心力“甩散”?答案藏在“密度波理論”densityavetheory)裡——這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籍華裔天文學家林家翹cin)和徐遐生frankshu)提出的革命性理論,徹底改變了人類對漩渦星係結構的認知。

簡單來說,旋臂不是星係中“固定存在”的恒星集合體,而是一種引力密度波——就像水麵上的波紋,波峰處物質密度更高,波穀處更低。星係中的恒星和氣體雲就像沿著公路行駛的汽車,會“穿過”旋臂這個“密度波峰”:當它們進入波峰區域時,會受到更高的引力拖拽,速度暫時減慢,聚集在一起;穿過之後,又會加速離開。這種“聚集疏散”的循環,讓旋臂始終保持清晰的形態,即使星係本身在旋轉。101的旋臂完美驗證了這一理論。哈勃望遠鏡通過觀測旋臂中星團的年齡分布發現:年輕的星團年齡<1000萬年)大多集中在旋臂的“前沿”——也就是密度波剛剛掃過的區域;而稍年長的星團年齡15億年)則分布在旋臂的後方,甚至已經擴散到盤麵中。這說明恒星並非“出生在旋臂裡”,而是穿過旋臂時被密度波壓縮的氣體觸發形成,隨後逐漸離開旋臂,融入星係的盤麵。

密度波的能量來自哪裡?一部分是星係自身的旋轉動能,另一部分則來自101與伴星係的潮汐相互作用——ngc5474的引力擾動會“激發”101盤麵的密度波,就像用石頭砸水,讓原本平緩的水麵泛起更劇烈的波紋。這種“外部驅動+內部旋轉”的組合,讓101的旋臂既穩定又充滿活力,成為宇宙中最高效的恒星工廠之一。

二、從塵埃到恒星:旋臂裡的“創世細節”

101的旋臂中遍布著“巨分子雲複合體”giantoecuarcoudpexes)——這些由氫分子h?)、氦和塵埃組成的冷暗天體,是恒星的“子宮”。一個典型的101巨分子雲質量可達10?10?倍太陽質量,直徑超過50光年,內部溫度僅為1020開爾文比宇宙微波背景還冷)。

當巨分子雲的某個區域受到密度波的壓縮,或者被超新星遺跡的衝擊波加熱後文會講),它的金斯質量jeansass)會被突破——金斯質量是一個臨界值,當雲團質量超過這個值,引力就會超過內部壓力,導致雲團開始坍縮。這個過程像多米諾骨牌:首先,雲團分裂成更小的核心每個核心質量約0.110倍太陽質量),然後每個核心繼續收縮,溫度逐漸升高,直到中心溫度達到1000萬開爾文——此時,氫原子核的熱運動足以克服庫侖斥力,發生核聚變反應,一顆原恒星protostar)就此誕生。

原恒星的周圍會形成一個吸積盤aretiondisk)——這是從雲團中落下的物質組成的扁平結構,像一個“旋轉的麵條圈”。吸積盤的物質會以每秒數千公裡的速度落到原恒星表麵,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形成兩極方向的噴流jet)——這些噴流以接近光速的1速度衝破周圍的氣體和塵埃,清除掉原恒星周圍的“殘餘物質”,防止它因為吸積過多而變成褐矮星質量介於行星和恒星之間的天體)。

最關鍵的是,吸積盤還是行星形成的搖籃。盤中的塵埃顆粒直徑約微米級)會通過碰撞和靜電力逐漸黏合,形成毫米級的“星子”paesia),再進一步成長為數百公裡的“原行星”protopa)。最終,這些原行星會清理掉軌道上的剩餘物質,形成像太陽係這樣的行星係統。2022年,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st)對101的觀測首次捕捉到了這一過程的“現場”:在一個年輕星團中,多個原恒星周圍的吸積盤出現了清晰的“縫隙”——這是正在形成的行星清理軌道物質的直接證據,讓人類第一次在另一個星係中見證了行星誕生的早期階段。

三、恒星的“生死循環”:超新星與星族的分層101的旋臂之所以明亮,不僅因為年輕恒星的藍光,更因為超新星的爆發——這些大質量恒星的死亡,既是恒星生命的終點,也是新一代恒星的起點。

1.大質量恒星的短暫一生

旋臂中的o型和b型星是宇宙中最“暴躁”的天體:它們的質量是太陽的10100倍,亮度是太陽的10?10?倍,但壽命隻有幾百萬年太陽的壽命約100億年)。這種“燃燒自己照亮彆人”的特性,讓它們成為恒星形成的“標誌物”——哪裡有o、b型星,哪裡就有新生的恒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01中的ngc5461星團為例:這個位於旋臂外側的年輕星團,包含約1000顆o、b型星,年齡僅約200萬年。這些恒星釋放出的強烈紫外線uv)輻射,會電離周圍的氣體雲,形成hii區電離氫區)——這些區域發出明亮的紅色光芒,是101旋臂中最醒目的特征之一。ngc5461的hii區直徑達100光年,是銀河係中最大的hii區之一,說明這裡的恒星形成活動極其劇烈。

2.超新星:死亡的饋贈

當o、b型星耗儘核心的氫燃料,它們會經曆一係列劇烈的演化:先變成紅超巨星,然後核心坍縮,最終爆發為核心坍縮超新星reapsesupernova,如ii型、ib型、ic型)。這些超新星的爆發能量相當於102?噸tnt炸藥,會將恒星的外層物質拋向星際空間,同時將重元素如鐵、金、鈾)注入星係。101中已知的超新星超過10顆,其中sn2011fe是最著名的一顆:2011年8月,這顆ia型超新星在101的旋臂中爆發,峰值亮度達到10等相當於肉眼可見的最暗星)。ia型超新星由白矮星吸積伴星物質達到錢德拉塞卡極限1.4倍太陽質量)爆炸產生,亮度穩定,是測量宇宙膨脹的“標準燭光”。通過對sn2011fe的光譜分析,天文學家發現它的前身星係統是一對密近雙星,白矮星從伴星吸積了約0.6倍太陽質量的物質,最終觸發爆炸。

超新星的“饋贈”遠不止重元素:它的衝擊波會壓縮周圍的氣體雲,觸發新的恒星形成。比如,sn1981d一顆ii型超新星)的遺跡周圍,有一個名為ngc5471b的年輕星團,年齡約1000萬年。觀測顯示,這個星團的氣體雲密度比周圍高3倍,正是超新星衝擊波壓縮的結果。這種“恒星死亡→觸發新恒星誕生”的循環,讓101的恒星形成活動得以持續數十億年。

3.星族的空間分層:時間的“化石記錄”101的不同區域,住著不同“年齡”的恒星——這是星係演化的“時間分層”。通過哈勃望遠鏡的顏色星等圖d)分析這是一種通過恒星顏色和亮度判斷年齡、質量的工具),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星族的分布:

旋臂:藍色主導,充滿o、b型星和年輕的疏散星團年齡<1億年)。這裡的恒星形成率高達每年23倍太陽質量,是101的“恒星幼兒園”。

盤麵:白色和黃色為主,主要是g、k型星類似太陽)和中等年齡的星團年齡150億年)。這些恒星已經度過了劇烈的青年期,進入穩定的中年階段。型巨星和球狀星團年齡>100億年)。這裡的恒星形成活動早已停止,隻剩下老年恒星在慢慢冷卻。

這種分層就像樹的年輪:越靠近中心,恒星越老;越往外圍,恒星越年輕。它記錄了101從誕生到現在100億年的演化曆史——早期的劇烈恒星形成已經結束,現在的旋臂依然在緩慢地製造著新的恒星。

四、中心區域的“低語”:超大質量黑洞與暗物質暈101的“心臟”——中心區域,藏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sbh),以及包裹整個星係的暗物質暈。這兩個隱形“巨人”,默默控製著星係的命運。

1.中心的“輕量級”黑洞

101中心區域恒星的運動速度:這些恒星以高達200公裡秒的速度繞中心旋轉,根據維裡定理viriatheore),可以計算出中心sbh的質量約為2x10?倍太陽質量相當於2億個太陽)。這個質量在星係中心黑洞中屬於“輕量級”——比如銀河係中心的s31)的中心黑洞是1x10?倍太陽質量。101的中心黑洞如此“安靜”?觀測顯示,它的吸積率單位時間內吸入的氣體質量)非常低,隻有銀河係中心黑洞的11000。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101的潮汐相互作用和超新星反饋,將中心區域的氣體吹走了,導致黑洞沒有足夠的“燃料”;二是中心黑洞的自轉速度較慢,無法高效吸積氣體。因此,101的中心沒有明顯的活動星係核agn),隻有一絲微弱的x射線輻射,屬於“低光度agnagn)”。101的可見物質恒星、氣體、塵埃)隻占總質量的約20,剩下的80是暗物質——一種不發光、不與電磁力相互作用的神秘物質。我們通過旋轉曲線rotationcurve)發現了它的存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旋轉曲線描述的是星係中不同半徑處的天體繞星係中心的速度。如果隻有可見物質,旋轉速度應該隨著半徑增加而下降就像太陽係中,水星的速度比海王星快)。但101的旋轉曲線顯示,即使在外圍半徑10萬光年處),旋轉速度依然保持在200公裡秒左右,沒有下降——這說明存在大量不可見的暗物質,提供了額外的引力,維持著外圍天體的高速旋轉。101的暗物質暈質量約為1.6x1012倍太陽質量,暈的半徑約為50萬光年——比可見星係大5倍。暗物質的作用不僅僅是“托舉”星係:它的引力場是密度波傳播的基礎,沒有暗物質的引力,旋臂會被星係的旋轉甩散;它還維持了盤麵的穩定性,防止盤麵因離心力而瓦解;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引力勢阱,讓氣體能夠聚集形成恒星——沒有暗物質,就不會有101這樣的漩渦星係。101的“恒星育兒室”

101進行了深度觀測,用近紅外和中紅外觀測穿透了旋臂中的塵埃,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恒星形成的“嬰兒期”。

在一個名為ngc5462的巨分子雲複合體中,jst捕捉到了數十個原恒星係統:每個原恒星都被厚厚的塵埃包裹,形成一個“繭”;周圍的吸積盤清晰可見,有些盤的半徑達100天文單位相當於太陽到冥王星的距離);更令人興奮的是,一些盤上有縫隙和環狀結構——這是正在形成的行星清理軌道物質的直接證據。比如,其中一個原恒星的盤上,有一個寬約20天文單位的縫隙,說明那裡有一顆木星大小的行星正在繞恒星旋轉,清理掉了縫隙中的塵埃。

這些觀測驗證了星雲假說ne101的旋臂,就像一個“宇宙實驗室”,讓我們實時觀看了行星誕生的過程。jst的數據還顯示,101中的原行星盤富含重元素比如氧、矽、鐵),這是因為101經曆了多代恒星的死亡,重元素已經擴散到星際介質中——這意味著101中的行星係統,可能比太陽係含有更多的“重金屬”,更適合形成類地行星。101是宇宙的“鏡像”101的旋臂深處,看到的不是一個靜態的“風車”,而是一個動態的、鮮活的星係:密度波推動著氣體雲,恒星在其中誕生、死亡,超新星觸發新的恒星形成,暗物質隱形地托舉著一切。101的每一個細節,都是宇宙演化的“鏡像”——它告訴我們,恒星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塵埃中“熬”出來的;星係不是“固定”的,而是在引力相互作用中“成長”的;宇宙不是“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創造”和“毀滅”中循環。101的“鄰居”——伴星係ngc5474。這兩個星係正在相互靠近,潮汐力正在重塑它們的形態。我們會看到,星係的命運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星係“綁定”在一起的——101的“風車”,其實是在與ngc5474“共舞”。

資料來源與語術解釋


最新小说: 王者男團成員是我的大學老師 地靈底語之血脈宿命 血色白銀 檸琛情鐘 朱棣:什麼?咱家老四是全球球長 官場沉浮:開局我就能看穿人心 官場推演:我設計的未來震驚全球 都市源珠:從螻蟻到修真紀元 重生,腹黑總裁複仇記 穿越能理解,成女孩子什麼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