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鄉村新貌
秋陽把最後一縷金輝潑灑在石頭村的上空時,林悅正站在村口那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樹下,指尖摩挲著樹乾上一道半指深的疤痕。這道疤是她剛穿越過來那年留下的——原主被堂哥林強推搡著撞在樹上,樹皮裂了老大一塊,流著黏糊糊的樹膠,像極了當時她孤立無援的處境。可如今再看,老槐樹早已愈合了傷口,枝椏瘋長到能遮蔽大半個村口,濃密的綠葉間掛著幾串青澀的槐米,樹下新砌的青石板平台上,擺著四套漢白玉石桌石凳,幾個頭發花白的老人正圍著下棋,棋子落在石桌上“啪嗒”響,混著晚風裡飄來的飯菜香,成了石頭村最鮮活的背景音。
“林廠長!您又來這兒看啦?”一陣清脆的車鈴聲從身後傳來,林悅回頭,就見王嬸騎著輛鋥亮的電動三輪車過來,車鬥裡碼著剛從大棚摘的黃瓜和聖女果,綠的翠、紅的豔,還沾著晶瑩的露水。王嬸猛地捏下刹車,車鬥裡的竹筐晃了晃,她卻毫不在意,拍著車座子笑:“您瞧瞧這路,現在騎電動車跟在城裡柏油路上跑似的!前兒個我那在縣城讀高中的兒子回來,騎著他那山地車,繞著村路騎了三圈,說比學校操場還舒坦!”
林悅順著她指的方向望去,心頭也泛起一陣熱流。曾經那條讓村裡人又恨又無奈的土路,如今已變成寬五米的水泥大道,路麵被養護得平平整整,連一絲裂縫都找不到。路肩兩旁砌著半米高的青磚牆,牆頭上爬著紫色的牽牛花,每隔二十米就立著一盞太陽能路燈,燈杆刷著銀灰色的漆,頂端的太陽能板在夕陽下泛著微光,燈杆上還掛著紅底黃字的牌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石頭村生態路”。
“記得以前下雨,這條路根本沒法走。”林悅想起剛穿越時的場景,那會兒她穿著原主的破布鞋,深一腳淺一腳地往鎮上趕,泥巴裹著碎石子鑽進鞋裡,到家時腳後跟磨得全是血泡,“有次李大爺家的孫子發高燒,愣是因為路太滑,擔架抬不出去,最後還是蘇然背著孩子,深一腳淺一腳跑了十裡地到鎮醫院。”
“可不是嘛!”王嬸歎了口氣,又立刻笑起來,“現在好了,彆說擔架,就是救護車都能直接開到家門口!上個月張奶奶突發心梗,120十分鐘就到了,醫生說再晚半小時就危險了。這路啊,就是咱們村的救命路、致富路!”
正說著,一陣歡快的音樂從村西頭飄來,夾雜著孩子們的笑聲。林悅抬頭望去,就見一群穿著粉色舞蹈服的小姑娘,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伍,從村文化站的方向走過來。領頭的是村裡的李小丫,她紮著高高的馬尾,手裡舉著一麵小紅旗,臉上帶著得意的笑,看到林悅就揮著手跑過來:“林廠長!我們剛排練完舞蹈,下周要去鎮上參加比賽呢!張老師說,咱們的舞蹈服是城裡最洋氣的款式!”
林悅蹲下身,摸了摸李小丫衣服上繡的小蝴蝶:“真好看,咱們小丫跳得肯定也最好。”
“那是!”李小丫挺起小胸脯,又拉著林悅的手往文化站方向指,“您快去看看,文化站新添了鋼琴!張老師說以後要教我們彈鋼琴,還要組建合唱團呢!”
林悅跟著李小丫往村西頭走,越走心裡越暖。曾經的村文化站,就是一間破舊的土坯房,牆皮掉得斑駁,裡麵擺著幾張缺腿的桌子,唯一的“文化用品”是一本翻爛了的《水滸傳》。可現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棟兩層的紅磚小樓,外牆刷著米白色的塗料,門口掛著“石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牌子,旁邊還有一塊醒目的宣傳欄,上麵貼著村民們的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有畫村裡大棚的,有畫村口老槐樹的,還有畫林悅食品加工廠的,色彩鮮豔,充滿了生活氣息。
推開文化站的大門,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麵而來。一樓的閱覽室裡,幾個村民正坐在靠窗的位置看書,書架上擺滿了各類書籍,從種植養殖技術到中外名著,再到兒童繪本,整整占了兩麵牆。靠窗的位置還擺著兩台電腦,一個戴著眼鏡的小夥子正教幾位老人用視頻軟件和遠方的子女聊天,老人們笑得合不攏嘴,眼角的皺紋都擠在了一起。
“林廠長來啦!”負責文化站管理的趙叔迎了上來,他以前是村裡的會計,退休後主動請纓管文化站,“您看,這是城裡的企業捐贈的鋼琴,昨天剛運過來,張老師試彈了一下,音色特彆好!樓上還有舞蹈室和書法室,書法室裡新換了宣紙和墨汁,下周要請鎮上的書法老師來開課呢!”
林悅跟著趙叔上了二樓,舞蹈室裡鋪著淡藍色的地膠,牆上裝著巨大的鏡子,幾個小姑娘還在對著鏡子練習動作,張老師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手裡拿著節拍器,耐心地指導著。書法室裡,幾張紅木書桌整齊排列,桌上擺著硯台、毛筆和宣紙,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宣紙上,映得紙麵上的“福”字格外鮮亮。
“以前村裡的孩子,除了上學就是幫家裡乾活,哪有機會學這些?”趙叔感慨地說,“現在好了,文化站天天開放,孩子們放學就來這兒看書、畫畫、學舞蹈,老人們也來這兒下棋、看報、學用智能手機,比以前熱鬨多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從文化站出來,林悅沿著水泥大道往村北走,路過村裡的衛生室時,正好遇到村醫李大夫送病人出來。衛生室是去年翻新的,白色的外牆乾淨整潔,門口掛著“石頭村衛生服務站”的牌子,旁邊還立著一個電子屏,滾動播放著健康知識。室內分成了診療室、藥房、輸液室和觀察室,診療室裡擺著聽診器、血壓計、血糖儀等設備,藥房裡的藥櫃上擺滿了各類常用藥,輸液室裡有四張病床,床上鋪著乾淨的白色床單,牆上還掛著電視機。
“林廠長來得正好,我正想跟您說呢!”李大夫笑著走過來,手裡拿著一本台賬,“這個月咱們村的體檢完成了,全村三百多口人,除了幾個在外打工的,都做了免費體檢,查出高血壓、糖尿病的,我們都建了健康檔案,定期上門隨訪。現在村民們的健康意識也提高了,有個頭疼腦熱的,都知道先來衛生室看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硬扛著了。”
林悅接過台賬翻了翻,上麵記錄著每個村民的體檢結果和健康建議,字跡工整,條理清晰。她想起剛穿越時,村裡連個正經的醫生都沒有,村民們生病隻能靠一些土方子,或者硬扛著,有次原主的弟弟林小宇得了肺炎,就是因為沒錢去醫院,差點丟了性命。
“現在好了,有了衛生室,有了李大夫,還有鎮上醫院派來的巡回醫生,村民們看病再也不用愁了。”林悅合上台賬,心裡滿是欣慰。
離開衛生室,林悅繼續往村北走,不一會兒就看到了一片整齊的蔬菜大棚。那是村裡的生態種植基地,曾經這裡是一片荒坡地,石頭多、土壤薄,種什麼都長不好,如今卻建起了三十多個標準化大棚,白色的棚膜在夕陽下泛著柔和的光,棚外的田埂上,鋪著窄窄的水泥路,幾個穿著藍色工裝的村民正推著小推車搬運有機肥,車軲轆碾過路麵,發出平穩的“咕嚕”聲。
“林廠長!”負責種植基地的張強迎了上來,他以前是村裡的貧困戶,妻子常年生病,家裡欠了一屁股債,自從林悅的食品加工廠招工,他進了廠,後來又跟著技術員學習種植技術,現在成了種植基地的負責人,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他手裡拿著一個平板電腦,笑著遞給林悅:“您看,這是今天的采摘記錄,一號棚摘了五百斤聖女果,二號棚摘了三百斤黃瓜,三號棚的草莓再過半個月就能成熟了。這些菜早上摘下來,中午就通過冷鏈車送到城裡的超市,下午就能擺上市民的餐桌,新鮮得很!”
林悅接過平板電腦,屏幕上顯示著每個大棚的種植品種、成熟時間、采摘數量和銷售渠道,數據清晰明了。她跟著張強走進一個大棚,一股濕熱的氣息撲麵而來,棚裡種著聖女果,藤蔓沿著架子向上攀爬,上麵掛滿了紅彤彤的果實,像一串串小燈籠。張強隨手摘了一個遞給林悅:“您嘗嘗,這是咱們自己培育的品種,甜度高,口感好,城裡的超市都搶著要,一斤能賣到八塊錢呢!”
林悅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裡散開,帶著淡淡的果香。她想起剛辦種植基地的時候,不少村民都不理解,覺得“好好的地不種莊稼,種這些嬌貴的玩意兒,純屬浪費錢”,還有人說她“小姑娘家不懂種地,早晚得賠本”。可現在,看著這些飽滿的果實,看著村民們臉上的笑容,林悅知道,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現在村裡有多少人在種植基地上班?”林悅問。
“二十多個呢!”張強笑著說,“都是村裡的閒散勞動力,以前要麼在家閒著,要麼出去打零工,現在在基地上班,一個月能掙三千多塊,還能照顧家裡。年底基地分紅,每個人還能分個萬兒八千的,大家都樂壞了!”
從大棚出來,林悅沿著田埂往村後走,不一會兒就看到了一片果園。那是村裡的生態采摘園,曾經這裡是一片河灘地,常年積水,雜草叢生,如今卻種滿了桃樹、梨樹、蘋果樹、櫻桃樹和葡萄樹,每棵樹上都掛著寫有品種、成熟期和二維碼的牌子,遊客掃碼就能了解果樹的生長情況和施肥記錄。果園裡鋪著碎石子路,路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休息亭,亭子裡擺著石桌石凳,幾個穿著休閒裝的城裡人正提著籃子在果園裡采摘,孩子們的笑聲在果園裡回蕩。
“林廠長!”采摘園的管理員李姐迎了上來,她手裡拿著一個賬本,臉上滿是笑容,“這周末的遊客特彆多,兩天就來了三百多人,光門票收入就有一萬多塊,采摘收入也有兩萬多。遊客們都說咱們的水果新鮮、無公害,還說下次要帶朋友來呢!”
林悅跟著李姐在果園裡走了走,看到不少遊客正在拍照打卡,有的還在直播采摘過程。果園的入口處,有一個小小的售賣亭,裡麵擺放著用水果製作的果醬、果乾和果汁,都是林悅的食品加工廠生產的,包裝精美,價格實惠,很受遊客歡迎。
“現在采摘園和加工廠聯動,遊客采摘的水果吃不完,可以做成果醬或者果乾帶走,既增加了收入,又打響了咱們‘石頭村’的品牌。”李姐笑著說,“上個月還有一家旅遊公司來找我們合作,想把咱們村打造成鄉村旅遊示範點,以後會有更多的遊客來咱們村遊玩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離開采摘園,林悅往村東頭走,那裡是村裡的民宿區。曾經的村東頭全是破舊的土坯房,很多都沒人居住,成了危房,如今卻被改造成了十多棟仿古建築風格的民宿,灰瓦白牆,木窗雕花,門口掛著紅燈籠,院子裡種著花草和果樹,有的院子裡還挖了小池塘,養著金魚和荷花,看著就像城裡的高檔客棧。
“林廠長,您來啦!”民宿的負責人王麗迎了上來,她以前在外打工,去年聽說村裡發展鄉村旅遊,就回了村,用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現在還帶動了其他村民一起做民宿生意。“這周末的民宿都訂滿了,有不少遊客是衝著咱們村的生態環境來的,說這裡空氣好、環境好,住得也舒服。昨天還有個上海來的遊客說,想在咱們村租個院子,夏天來這兒避暑呢!”
林悅跟著王麗走進一間民宿,房間裡收拾得乾淨整潔,床上鋪著碎花床單,窗邊擺著一張書桌,書桌上放著幾本關於鄉村文化的書籍。衛生間裡安裝了熱水器和洗衣機,還有獨立的淋浴間,設施齊全,一點不比城裡的酒店差。
“現在村民們的日子好過了,都想著把自家的房子好好收拾一下,有的改成民宿,有的改成農家樂,既能增加收入,又能讓遊客更好地了解咱們村的文化。”王麗笑著說,“上個月咱們村的農家樂還評上了‘市級示範農家樂’,以後會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呢!”
夕陽漸漸落下,天色慢慢暗了下來,村裡的太陽能路燈陸續亮了起來,暖黃的燈光照亮了整個村莊。村民們陸續從家裡出來,有的去文化站跳舞,有的去采摘園散步,有的在村口的老槐樹下聊天,孩子們在路邊追逐嬉戲,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村莊。
林悅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看著眼前的一切,眼眶有些濕潤。她想起剛穿越過來時的艱難處境,想起開工廠時的重重困難,想起那些流言蜚語和質疑的目光,想起蘇然陪著她四處奔走、解決難題的日子,想起村民們從懷疑到信任、從觀望到參與的轉變……一幕幕畫麵在腦海中閃過,心裡滿是感慨。
“在想什麼呢?”蘇然不知何時來到了她的身邊,手裡拿著一件外套,輕輕披在她的肩上,“天涼了,彆站太久,小心著涼。”
林悅轉過頭,看著蘇然溫柔的眼神,笑了笑:“我在想,要是十年前有人告訴我,石頭村會變成現在這個樣子,我肯定不會相信。那時候,村裡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村民們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粗糧,孩子們連上學都成問題。可現在,路通了,燈亮了,水清了,村民們住上了磚瓦房,開起了民宿和農家樂,孩子們能學舞蹈、彈鋼琴,老人們能免費體檢、安享晚年,這一切就像做夢一樣。”
蘇然握著她的手,目光落在村莊的方向,輕聲說:“這不是夢,這是你和村民們一起努力的結果。你剛來的時候,石頭村是出了名的窮村,大家都看不到希望,是你帶著大家種大棚、辦工廠、搞旅遊,一步一步把石頭村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你不僅改變了石頭村的麵貌,更改變了村民們的思想,讓他們有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林悅靠在蘇然的肩上,看著遠處燈火通明的村莊,心裡滿是幸福和滿足。她知道,石頭村的改變,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改變,更是精神上的改變。曾經的村民們,守著貧瘠的土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敢想、不敢闖,可現在,他們有了夢想,有了追求,願意為了更好的生活去努力、去奮鬥,這才是石頭村最珍貴的財富。
“你看,那是村裡的汙水處理站。”蘇然指著村北的方向,那裡亮著幾盞路燈,“以前村裡的汙水都往河裡排,夏天的時候河裡臭烘烘的,連魚都沒有。現在汙水經過處理,變成了清水,河裡的魚又多了起來,岸邊還種了蘆葦和菖蒲,成了村裡的一道風景線。”
林悅順著蘇然指的方向望去,隱約能看到汙水處理站的輪廓。她想起當初提出要建汙水處理站的時候,不少村民都覺得“沒必要”“浪費錢”,可現在,看著清澈的河水和岸邊翠綠的蘆葦,再也沒有人說過一句反對的話。
“還有村裡的垃圾處理站,現在村民們都養成了垃圾分類的習慣,村裡再也看不到亂扔垃圾的現象了。”蘇然繼續說,“上個月鎮裡來檢查,咱們村的環境衛生評分得了第一名,還被評為‘市級生態村’呢!”
林悅笑著點點頭,心裡暖暖的。她知道,石頭村的故事還在繼續,未來,這裡會有更多的大棚、更多的民宿、更多的遊客,村民們的日子會過得越來越好,石頭村會成為一個更加美麗、更加富裕、更加和諧的鄉村。
“走吧,回家吃飯了。”蘇然牽著林悅的手,沿著水泥大道往家走。路邊的路燈散發著暖黃的光芒,照亮了回家的路,也照亮了村民們幸福的臉龐。林悅看著身邊的蘇然,看著路邊歡聲笑語的村民,看著遠處燈火通明的村莊,心裡充滿了感激。她感激這個時代,給了她改變命運的機會;感激蘇然,一直陪伴在她身邊,支持她、鼓勵她;感激村民們,信任她、跟隨她,一起為石頭村的未來努力奮鬥。
晚風拂過,帶來了田野裡的清香和村民們的笑聲,林悅深吸一口氣,嘴角揚起幸福的笑容。她知道,這就是她穿越而來,最值得珍惜的時光,也是她和蘇然,以及所有石頭村村民,共同創造的美好未來。石頭村的新貌,不僅是鄉村振興的縮影,更是一個時代的見證,它會像村口的老槐樹一樣,深深紮根在這片土地上,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喜歡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請大家收藏:()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