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跨村協作困局:一場讓鄉村抱團發展的破局之路
大暑時節的林家村,驕陽似火,村口的老槐樹枝繁葉茂,卻擋不住熱浪滾滾。村會議室裡,氣氛比室外還要熱烈——林悅正和周邊五個村子的村支書圍坐在一起,桌上攤著一張泛黃的鄉村地圖,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焦急。
“林總,不是我們不願意合作,可這灌溉渠要是修起來,得占我們村三畝地,村民們肯定不同意!”鄰村紅星村的張支書皺著眉,手指在地圖上的灌溉渠路線上敲了敲,“去年修公路占了兩畝地,村民們還沒緩過勁來,這次再占地,我這村支書都要當不成了!”
旁邊的向陽村李支書也跟著點頭:“張支書說得對!而且修灌溉渠得花不少錢,咱們六個村,怎麼分攤?萬一錢花了,渠沒修好,或者修好後灌溉效果不好,誰來負責?”
這場跨村協作會議,是林悅提議召開的。自從林家村通過生態農業、非遺活化、數字助農實現增收後,周邊幾個村子紛紛上門取經,希望能跟著林家村一起發展。林悅調研後發現,這五個村子各有優勢——紅星村種玉米、向陽村種蔬菜、東風村養牛羊、河西村種果樹、靠山村落花生,可因為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戰,不僅資源浪費嚴重,還經常因為灌溉、土地、銷路等問題鬨矛盾。
比如,每年旱季,幾個村子都會搶著用河裡的水灌溉,有時候還會發生爭執;收獲季節,大家都把農產品拉到同一個集市賣,互相壓價,最後誰都賺不到錢。林悅想牽頭搞“跨村協作計劃”,整合六個村子的資源,統一規劃種植、共享灌溉設施、聯合開拓市場,可沒想到剛提出修跨村灌溉渠的想法,就遇到了阻力。
“各位支書,我知道大家有顧慮,”林悅拿起地圖,指著灌溉渠的路線,“這條灌溉渠從河西村的水庫出發,經過向陽村、紅星村,最後到我們林家村,全長五公裡,修好後能灌溉六個村子的兩千多畝農田,再也不用搶水了。至於占地問題,我們可以用林家村的集體土地補償給紅星村,每畝地每年補償一千塊,補償十年,而且修渠的人工,優先雇紅星村的村民,讓大家多一份收入。”
張支書愣了一下,顯然沒料到林悅會提出這樣的解決方案:“用你們村的地補償我們?這……這合適嗎?”
“沒什麼不合適的,”林悅笑著說,“跨村協作就是要互相幫助,不能隻想著自己村的利益。至於修渠的資金,我已經跟縣農業局申請了一部分補貼,大概能覆蓋三成,剩下的七成,咱們六個村按受益麵積分攤,受益多的村多拿點,受益少的村少拿點,這樣公平合理。”
李支書還是有些猶豫:“可萬一渠修不好怎麼辦?咱們都是農民,攢點錢不容易,可不能打水漂。”
“這個大家放心,”林悅拿出一份詳細的施工方案,“我已經聯係了縣水利局的工程師,他們會全程指導施工,還會幫我們監督工程質量。而且施工前,咱們會跟施工隊簽合同,明確工程質量和工期,要是出現問題,施工隊得負責返修,還得賠償損失。”
在林悅的耐心勸說下,五個村的支書終於鬆了口。張支書率先表態:“既然林總想得這麼周到,我就同意了,回去我跟村民們好好說說,肯定能做通他們的工作。”
其他村支書也紛紛點頭,會議總算達成了共識。可林悅知道,這隻是跨村協作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更多的難題等著她。
果然,沒過幾天,紅星村就出了狀況。張支書帶著幾個村民代表找到林悅,一臉為難:“林總,村民們還是不同意占地,說補償的錢太少,而且擔心灌溉渠修好後,水流不到他們村的農田裡。”
林悅趕緊跟著張支書去了紅星村,在村民大會上,她耐心地解釋:“大家放心,補償的錢是按照縣裡的標準定的,而且我們還會優先雇大家去修渠,每天能掙兩百塊,一個月下來就是六千塊,比種地掙得多。至於水流的問題,工程師已經設計好了,每個村子都會修分支渠,保證大家的農田都能澆上水。”
可村民們還是不買賬,一個叫王二柱的村民站起來說:“林總,話是這麼說,可誰知道以後怎麼樣?萬一你們林家村把水都占了,我們村還是沒水用,那我們的地不就白占了?”
“我以林家村村委會的名義向大家保證,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林悅堅定地說,“我們可以簽訂一份協議,明確每個村子的用水量,要是林家村多用水,就賠償大家的損失。而且灌溉渠修好後,咱們六個村會成立一個管理小組,每個村派一個代表,共同管理灌溉渠,保證公平公正。”
林悅的承諾讓村民們漸漸放下了顧慮,王二柱撓了撓頭:“既然林總都這麼說了,我們就信你一次。要是真能像你說的那樣,我們也願意支持。”
解決了紅星村的問題,灌溉渠項目終於順利開工了。六個村子的村民一起上陣,有的挖渠,有的運材料,有的和水泥,工地上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林悅每天都去工地查看進度,有時候還會和村民們一起乾活,手上磨出了水泡也不在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可施工到一半,又出現了新的麻煩。負責供應水泥的建材商突然漲價,說因為原材料價格上漲,之前約定的價格做不了,要每噸漲兩百塊,不然就停止供貨。
“林總,這可怎麼辦啊?要是建材商不供貨,工程就得停工,到時候錯過了農閒時節,明年春耕前就修不好了。”負責施工的王經理急得團團轉。
林悅皺了皺眉,立刻聯係了建材商,可對方態度堅決,說不漲價就不供貨。林悅知道,建材商是看到項目規模大,想趁機多賺點錢。她沒有慌亂,而是聯係了縣裡的其他幾家建材商,對比了價格和質量後,選擇了一家性價比高的,雖然價格比之前貴了一點,但比漲價後的價格還是便宜不少。
解決了建材問題,工程又恢複了進度。三個多月後,跨村灌溉渠終於修好了。看著清澈的水流從主乾渠流進各個村子的分支渠,滋潤著乾涸的農田,村民們都高興得合不攏嘴。紅星村的王二柱看著自家的玉米地喝上了水,笑著對林悅說:“林總,還是你有辦法,這下我們再也不用搶水了,明年肯定能有個好收成!”
灌溉渠的成功,讓六個村子的村民看到了跨村協作的好處,接下來的“統一規劃種植”推進得很順利。林悅根據每個村子的土壤、氣候條件,製定了詳細的種植計劃——林家村繼續種高品質水稻和蔬菜,紅星村種高澱粉玉米,向陽村種反季節蔬菜,東風村擴大牛羊養殖規模,河西村種優質蘋果和梨,靠山村落高產花生。
為了保證農產品的質量,林悅還請了農業大學的專家,給六個村子的村民做培訓,教大家科學種植、養殖。東風村的養殖戶張建國,之前養的牛羊經常生病,成活率不高,聽了專家的培訓後,學會了科學喂養和疫病防治,牛羊的成活率提高了不少,還長得更快了。他高興地說:“以前我養十頭牛,能活八頭就不錯了,現在能活九頭多,而且長得比以前壯實,賣的錢也多了。”
統一規劃種植解決了資源浪費的問題,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收獲季節,六個村子的農產品集中上市,雖然品質好,可因為數量多,還是出現了滯銷的情況。向陽村的李支書找到林悅,一臉愁容:“林總,我們村種的反季節蔬菜,本來能賣三塊錢一斤,現在因為上市的太多,隻能賣一塊五,再這樣下去,村民們都要虧本了。”
林悅也很著急,她知道,要是解決不了銷路問題,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她趕緊和蘇然、曉藝一起商量,決定從三個方麵入手:一是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利用六個村子的電商平台,開展“跨村農產品直播節”;二是對接線下商超和批發市場,和省城的幾家大型商超簽訂長期供貨協議;三是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把玉米做成玉米糝、玉米澱粉,把蘋果做成蘋果醬、蘋果乾,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跨村農產品直播節”定在周六上午,六個村子的主播一起上陣,在直播間裡推銷各自的農產品。林家村的主播小周,帶著網友們參觀稻田,展示水稻的種植過程;紅星村的主播王二柱,在玉米地裡掰下一個玉米,現場煮給網友們看,還邀請網友們品嘗;向陽村的主播李姐,拿著新鮮的蔬菜,跟網友們介紹怎麼做好吃。
直播節當天,直播間的在線人數超過了十萬人,訂單量不斷刷新。向陽村的反季節蔬菜,一下子就賣出了五萬斤,價格也回升到了兩塊五一斤;河西村的蘋果,賣出了三萬斤,還接到了幾個單位的團購訂單。李支書看著不斷增加的訂單,激動地說:“林總,太感謝你了!這下村民們再也不用擔心蔬菜賣不出去了!”
線下渠道也取得了突破。林悅帶著六個村子的農產品樣品,去省城參加了農產品展銷會,和幾家大型商超簽訂了長期供貨協議,每月供應水稻十萬斤、玉米五萬斤、蔬菜三萬斤、水果兩萬斤、花生一萬斤。商超還承諾,會給六個村子的農產品開辟專門的專櫃,提高知名度。
農產品深加工項目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林悅在林家村建了一個農產品加工廠,引進了玉米加工設備、水果加工設備和花生加工設備,雇傭六個村子的村民當工人。紅星村的玉米,經過加工後變成了玉米糝、玉米澱粉和玉米麵條,價格比原來翻了一倍;河西村的蘋果,變成了蘋果醬、蘋果乾和蘋果醋,深受消費者喜愛;靠山屯的花生,變成了花生醬、花生酥和油炸花生,成了超市裡的暢銷品。
加工廠的工人王大媽,之前在家種地,一年隻能掙一萬多塊,現在在加工廠上班,每個月能掙四千塊,還能照顧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她高興地說:“還是跨村協作好,不僅能在家門口上班,還能掙這麼多錢,比出去打工強多了。”
跨村協作的好處越來越明顯,六個村子的經濟發展都有了很大起色。紅星村的玉米畝產量提高了兩百斤,每畝增收五百塊;向陽村的反季節蔬菜,因為有了穩定的銷路,種植麵積擴大了一倍;東風村的牛羊養殖規模,從原來的五百頭增加到了一千頭;河西村的蘋果,因為品質好、知名度高,價格比原來漲了五成;靠山屯的花生,因為深加工,附加值提高了兩倍;林家村的水稻和蔬菜,因為統一銷售,銷量比原來增加了三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可就在大家都沉浸在跨村協作帶來的喜悅中時,新的矛盾又出現了。東風村的養殖戶張建國,為了多賺錢,偷偷在飼料裡添加了違禁藥物,導致一批牛羊出現了健康問題,被市場監管部門查處。這件事不僅影響了東風村的聲譽,還讓六個村子的農產品都受到了牽連,有幾家商超甚至提出要暫停供貨。
“林總,這可怎麼辦啊?要是商超真的暫停供貨,我們六個村子的農產品就賣不出去了!”東風村的劉支書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已經批評了張建國,還讓他把賣牛羊的錢退給了客戶,可商超還是不依不饒。”
林悅趕緊召開跨村協作會議,和六個村的支書一起商量對策。“這件事雖然是張建國個人造成的,但影響的是我們六個村子的聲譽,我們必須一起承擔責任,一起解決問題。”林悅嚴肅地說,“首先,我們要對六個村子的所有農產品進行一次全麵檢測,確保沒有質量問題;其次,我們要向商超和消費者道歉,說明情況,承諾以後會加強質量監管;最後,我們要成立一個跨村質量監管小組,每個村派一個代表,負責監督農產品的種植、養殖和加工過程,防止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大家都同意林悅的提議,立刻行動起來。六個村子的村民一起對農產品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除了張建國的牛羊,其他農產品都沒有質量問題。林悅帶著檢測報告,親自去了省城的幾家商超,誠懇地道歉,並承諾以後會加強質量監管,還提出可以讓商超隨時抽查農產品的質量。
商超的負責人被林悅的誠意打動,決定繼續和六個村子合作,但要求必須加強質量監管,要是再出現質量問題,就徹底終止合作。林悅當場表示,一定會嚴格遵守承諾,絕不讓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
解決了質量危機後,六個村子成立了跨村質量監管小組,製定了嚴格的質量監管製度——種植戶和養殖戶必須記錄農產品的生長過程,使用的肥料、飼料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加工企業必須嚴格按照生產標準加工,每一批產品都要進行檢測;銷售環節必須建立溯源體係,消費者可以通過二維碼查詢農產品的來源和檢測報告。
張建國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主動提出要賠償六個村子的損失,還加入了質量監管小組,用自己的教訓提醒其他養殖戶要重視質量。他感慨地說:“以前我隻想著多賺錢,忽略了質量,差點毀了六個村子的名聲,以後我一定會嚴格遵守規定,再也不做這種糊塗事了。”
跨村協作的道路雖然充滿了坎坷,但六個村子的村民卻越來越團結。他們一起修灌溉渠,一起規劃種植,一起開拓市場,一起應對危機,不僅實現了經濟增收,還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有一天,縣農業局的領導來考察跨村協作項目,看到六個村子的農產品長勢喜人,聽到村民們對跨村協作的好評,高興地說:“林家村的跨村協作模式是鄉村振興的好榜樣!你們用實際行動證明,鄉村發展不能各自為戰,隻有抱團取暖、互相幫助,才能實現共同富裕。我們準備在全縣推廣你們的模式,讓更多的村子受益。”
林悅笑著說:“謝謝領導的支持!跨村協作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六個村子的村民同心協力、互相包容。未來,我們還會繼續完善跨村協作機製,拓展更多的合作領域,比如發展鄉村旅遊、共建文化設施,讓六個村子成為一個真正的‘鄉村共同體’,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夕陽下,跨村灌溉渠的水緩緩流淌,滋潤著六個村子的農田;農產品加工廠裡,機器轟鳴,工人們正在忙碌地加工農產品;電商服務站裡,主播們正在直播,推銷著六個村子的特色產品。林悅站在村口的老槐樹下,看著眼前這幅生機勃勃的畫麵,心裡滿是欣慰。
蘇然走過來,輕輕握住林悅的手:“你看,咱們的努力沒有白費。現在六個村子就像一家人一樣,互相幫助,共同發展,這就是你一直想要的鄉村振興吧?”
林悅點點頭,眼裡閃著淚光:“是啊,鄉村振興不是一個村子的振興,而是所有鄉村的共同振興。未來,我相信會有更多的村子加入我們,一起抱團發展,讓更多的農民過上好日子,讓我們的鄉村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富裕。”
遠處的田野裡,六個村子的村民正在一起收割莊稼,歡聲笑語傳遍了整個鄉村;村裡的文化廣場上,六個村子的村民正在一起跳廣場舞,歌聲、笑聲交織在一起,譜寫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樂章。林悅知道,這場讓鄉村抱團發展的破局之路,才剛剛開始,而未來,還有更多的美好故事,等待著他們去書寫。
喜歡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請大家收藏:()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