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鐵鋪論事,山廟謀股:鄉村創業風雲_箭神三少爺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箭神三少爺 > 第12章 鐵鋪論事,山廟謀股:鄉村創業風雲

第12章 鐵鋪論事,山廟謀股:鄉村創業風雲(1 / 1)

楊易安買完桔子,留了個地址給英俊男子就往鐵匠鋪直走。

叮叮當,叮叮當,打鐵聲如同美妙旋律。鐵老爹與兒子鐵牛揮錘打鐵,節奏鏗鏘,鐵老媽一旁奮力拉風箱,爐中炭發出“啪啪啪”的響聲,爐火熊熊。

“鐵老爹,我要的農具打好了嗎?”楊易安走到鐵匠鋪門前問。

“楊三少,這麼快辦完事了呀?你的農具還欠一把鐵鏟。我們正在打呢!”鐵老爹放下手中鐵錘,用肩上的毛巾擦了擦額頭上的汗,後轉身去拿打好的農具。

鐵老爹拿來了兩把農具,一把鋤頭,一把鶴嘴鋤,而且連手柄都安裝好了。

楊易安放下手中桔子接過來細細打量。新鑄的鋤頭,刃口寒光凜冽,能輕易劃開空氣,鋒銳之感撲麵而來。鋤頭通體烏亮,質地堅硬,敲之音脆,仿佛在訴說著它的堅韌不屈,麵對再硬的土地,都不在話下。剛出爐的鶴嘴鋤,模樣精巧卻透著十足的狠勁。鶴嘴尖銳,恰似猛禽利喙,能輕鬆鑿穿岩石;鋤身厚實,精選精鐵打造,耐得住高強度勞作,質量堪稱上乘。

楊易安非常滿意地頻頻點頭,心想:這鐵老爹鍛打技術真的一流。以後要打什麼東西都找他。

“鐵老爹,你這手藝不錯。我還想要打造犁,耙,刨刀,斧頭,鑿,鋸。”楊易安細數著想打造的工具。

鐵老爹聽到又來生意了,滿臉高興。

“今天是打不及了,你這鐵鏟很造型怪。花了我們不少心思。”鐵老爹指指正在打造的兵工鏟,“明天晚上打好我叫鐵牛送到你家吧。”

“楊三少,你準備棄文從農嗎?你這小身板能吃得消嗎?”旁邊的鐵牛逗趣道,“你來耕田,石誌方一家無田耕就要吃西北風囉。”

“這農具我是打給石誌方一家用的。”楊易安也打趣回應,“早上好不是說我那勇氣值得慶賀嗎?我要在大王山腳下老槐樹連建造一間食店鋪。就不知道鐵牛你有沒有興趣入股?”

“楊三少,你父親是個大善人,你現在也走正道了。石誌方一家,沒有一件像樣的鐵器農具。這些年來真苦了我們這些普通百姓和莊稼人。”鐵老爹來了一嘴,“你也有你父親的經商頭腦,現在同樣有你父親的高義。這入股的事,多謝你盛情美意了。”

楊易安也看出鐵老爹的心思。他是想鐵牛傳承他的手藝。

“來嘗嘗這桔子,”楊易安挑選了幾個色澤鮮亮剔透的桔子遞給鐵牛一家,“我是見石誌方家裡沒有像的農具,才想幫幫他們。”

“我就叫鐵牛,石誌方才是真的是頭牛。”鐵牛接過桔子打趣回應,“每到春耕,都是石老爹在後麵扶著木犁,石誌方在前麵拉。這木犁,犁田相當吃力。他家現在連鋤頭都沒有一把。”

“楊三少,石老爹的腳已受傷,你這些鐵器送去,真是雪中送炭。”鐵老爹感慨萬千,“之前我怕你像以前一樣遊手好閒,不務正業才不讓鐵牛接觸你。你現在開始創業了,以後要好好做。”

接下來楊易安和鐵牛一家怎樣拉家常我們按下不表,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話說石誌方登上大王山,往山神廟而去。宏偉山神廟飛簷流金。廟前廣場擠滿香客,熱鬨喧囂。朱紅大門敞開,門前石獅威嚴。香客手持香燭拾級而上,滿臉虔誠。

廟內香煙繚繞,檀香彌漫。香爐插滿香,青煙嫋嫋。香客跪地叩拜,角落僧人誦經,梵音與祈願相融。

石誌方從小住大王山腳下,小時候常常跟隨母親上山燒香拜佛求願。所以石誌方與山神廟裡的住持也是相識。

石誌方找到廟主,一五一十地把楊易安“空手套白狼”的計劃講述出來。

廟主靜靜細聽後慈祥地看著眼前老實巴交的石誌方想:這孩子自小就內斂,誠實。把他家主人的全盤計劃全盤托出。

“這個簡單,隻是我們動動嘴皮子的事。”廟主眼裡閃過感激眼神,“我們出家人也不能白白占你家主人便宜。你們建店鋪我也入股一點吧。”

石誌方正愁死沒錢建造房子呢。現在廟主主動入股更是眉開眼笑。

“大師想入多少呢?想分幾成紅呢?”石誌方眉飛色舞問。

廟主微微一笑,目光望向廟外繚繞的青煙,悠悠說道:“貧僧也不求多的,就出九十兩白銀吧,至於分紅,拿個一成便好。我也算是為這一方百姓的生計出份力,往後這鋪子生意興隆,也算是一樁善事。”

石誌方一聽,心裡暗自盤算了一番,這九十兩可不是個小數目,能解燃眉之急,忙不迭地點頭應道:“大師如此慷慨,我家主人定會感激不儘。這鋪子有了大師助力,必定紅紅火火。”

兩人又商議了些細節,約定三日後再詳談契約之事。石誌方滿心歡喜地告彆廟主,腳步輕快地下了山。

空手套白狼的商業計劃還差最後一環了,就是免費勞力問題。楊易安能否找到心甘情願白白給他乾活之人?這店鋪能不能建造成?又能不能經營好?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喜歡箭神三少爺請大家收藏:()箭神三少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中醫生涯之路 刀都砍崩了,你說他是臥底? 太上珍寶 珠魂:十二武脈 海王歸來,千億謝禮碾碎背叛 滿級詩卡在手,太子妃她殺瘋了 醫路青雲之權力巔峰 我們都在拚命的活著 巫師:開局獲得傳承之一 歡喜妙法,女帝尤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