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開淤泥,露出半塊刻著“民國二十三年”的石碑。
這是1934年黃河決口時,國民政府在此修建的防洪碑,後來被洪水衝至石馬河。
這個發現讓他確定了方位——根據《東莞水利誌》記載,該石碑原址在樟木頭鎮東5公裡處。
這說明他可能已經偏離原定路線大約2公裡了。
這個偏差讓他驚出一身冷汗。
如果按原路線走,現在他應該已經抵達光覽墳場的邊緣才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還困在實碼河的牛軛湖。
鄭碩借著閃電帶來的短暫光芒修正行進的路線,發現必須翻越前方的小山包才能進入光覽地界。
腳踝的疼痛讓他幾乎站立不穩,但他知道,他必須要在黎明之前趕到鵬城河的河邊。
否則一旦天亮,所有偽裝都將失效。
他折斷拐杖的多餘部分,製成更短的手杖,開始向山包攀爬。
暴雨在山泥上形成溪流,每一步都可能滑倒。
當他終於爬上山頂時,看見遠處的光覽鎮燈火零星,而山腳下,正是他計劃中穿越的無主墳場。
距離下一班巡邏隊抵達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他必須在這短暫的空隙進入墳場,利用墓碑陰影躲避探照燈——這將是他抵達鵬城河前的最後一道屏障。
狂風暴雨在午夜時分氣溫的影響下,逐漸轉變為了‘冷’雨,光覽公社的無主墳場籠罩在一片白茫茫的雨水之中。
鄭碩拄著削尖的荔枝樹枝,踩過一叢叢結著水珠的蒿草堆。
腳下的泥土混合著骨灰與腐殖質,踩上去發出“噗嗤”“噗嗤”的響聲。
鄭碩頂著微弱的月光,視線快速掃過地麵——
光柱裡伴隨著著雨水的滴落,使得能看到的環境更加的狹小。
但還是能夠依稀看清楚四周散布的墳堆:有的墳頭堆著新挖的黃土,有的墳前斜插著朽木牌,更多的則是荒草叢生的無主孤墳。
這裡簡直就是最完美的恐怖片拍攝現場,連修改都不用,直接就可以進行拍攝的那種。
目光移動到身下的一座圓形墳包,鄭碩蹲下身用手上的荔枝木拐杖刮開墳頂的薄冰:
土墳的表層土壤顆粒粗大,夾雜著未完全分解的紙錢灰燼;而十米外那座長條形墳塋,刮開冰麵後露出青灰色的水泥抹麵——
這是1960年代後才普及的墓葬材料。
他前世來過這一帶旅遊,心血來潮之下曾經看過當地的《鵬城文物誌》。
光覽地區在1958年“破四舊”運動中平毀了大部分石製墓碑。
現存水泥墓碑多為1965年後遷葬所致,這類墓碑的混凝土配比含沙量高,表麵有細密氣孔,在光照下反光率比土墳低30。
哢!哢!哢!
遠處傳來巡邏隊的軍靴聲,鄭碩立刻躲避起來。
三束探照燈光在墳場中交錯,光柱穿透雨幕時呈現淡藍色——
這是1970年代邊防軍標配的63式探照燈,有效照射距離80米,燈泡色溫4500k。
喜歡重生1973:ai重構香江商業請大家收藏:()重生1973:ai重構香江商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