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時,會議室門被輕輕敲響。李誌明拿著一份稿件走進來:
“老板,這是您要的社會新聞稿。”
他的目光迅速掃過桌上的文件,眼神中帶著好奇與探究。
鄭碩接過稿件,淡淡地說道:“謝謝,放這裡吧。下次我們開會的時候不要進來,你先出去。”
他的語氣平和但不容置疑,目光中帶著明確的指示。
李誌明明顯愣了一下,嘴唇微微張開,似乎想說什麼,但最終還是不情願地轉身離開。
鄭碩注意到他出門時刻意放慢腳步,似乎想多聽一些內容。
“回到正題。”
鄭碩敲敲白板,將大家的注意力拉回來,“關於《鳳凰日報》的編輯團隊,我建議由張文元總編總負責,但需要配備一個資深政治編輯。大家有沒有合適人選推薦?”
張文遠立即說,手指在桌麵上輕點:
“我認識前《工商日報》的政治編輯王誌強,去年報社倒閉後他一直閒在家。
此人政治嗅覺敏銳,人脈廣泛。”
他的語氣十分肯定。
“很好,立即聯係。”鄭碩記錄下來。
“另外,我們需要一個文化藝術版主編。香江文化界圈子小,必須要找個吃得開的人。”
陳國華建議,摸著下巴思考:“可以考慮請前《中華日報》的周啟明,他是徐速的學生,在文藝界很有人脈。”
他的眼中閃著光,顯然對這個推薦很有信心。
會議已經進行了整整三個小時。
當討論到創刊號內容時,李美鳳提出一個大膽建議,身體前傾顯示出她的熱情:
“老板,我建議《鳳凰日報》創刊號做一個香江住房問題的深度調查。
現在寮屋區問題嚴重,但很少有報紙深入報道。”
“很好的選題。”
鄭碩讚許道,“但要注意平衡報道,既要反映問題,也要給出建設性意見。”
他的手指輕輕敲擊桌麵,顯示出在思考。
黃啟明則提出實際困難,眉頭緊鎖:
“這樣的調查至少需要兩周時間,但您隻給了我們兩周準備創刊號......”
他的聲音裡透著焦慮。
“所以可以做成係列報道。”
鄭碩決策,語氣果斷,“創刊號先發第一篇,後續跟進。這樣還能保持讀者持續關注。”
鄭碩繼續部署,目光銳利:
“李主任,你立即開始招聘。重點招募三類人:
熟悉市井生活的記者、有時政報道經驗的老手、有創新思維的年輕人。”
他又對張文遠說:“張主編,你負責聯係印刷廠,確保產能。創刊號印量按五萬份準備。”
這個數字讓在場所有人都倒吸涼氣。陳國華忍不住說,聲音有些發顫:
“老板,現在香江銷量最大的《東方日報》也就日發十萬份,我們初刊就印五萬是否太冒險?
去年《星島晚報》創刊時才印了兩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