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的骨架和地下儲熱係統算是勉強立起來了,但最關鍵的覆蓋塑料膜,成了王龍飛一個人啃不動的硬骨頭。
那大卷厚重透明的塑料布,展開來麵積驚人,在冬日的冷風裡獵獵作響,像一頭難以馴服的巨獸。一個人想把它準確地覆蓋在歪斜的棚架上,拉平、繃緊、壓實,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彆提還要在塑料布上扯緊一道道固定用的鋼絲,壓上防止風掀的土袋。
王龍飛對著那卷塑料布發了半天呆,搓著凍得通紅的手,第一次感到了束手無策。這錢,省不了;這忙,也得請。
他硬著頭皮,去村裡平時還算說得上話的幾戶人家敲門。遞上煙,陪著笑,說明來意:“叔,哥,我那兒棚子差不多了,就差蓋塑料布,一個人實在弄不了,想請大家幫把手,管飯,有酒!”
大多數鄉親看他折騰這麼久,雖覺得他瞎鼓搗,但也好奇這“破爛大棚”最終能成啥樣,加上鄉裡鄉親抹不開麵子,便都點頭應了。也有兩家推說忙,走不開。
第二天一早,約莫七八個漢子裹著厚棉襖,揣著手,溜溜達達來到了地頭。看到那依著土崖、用舊竹竿磚頭搭起來的歪扭骨架,和地上那卷巨大的塑料布,都樂了。
“飛娃子,你這棚子…架勢挺彆致啊!”有人打趣道。
“這塑料布可不便宜吧?你小子是真舍得下本!”
“趕緊的,弄完喝酒!這大冷天的!”
王龍飛趕緊給大夥散煙,陪著笑臉。人多力量大,指揮卻成了問題。他自個兒也是半瓶水,隻能憑感覺比劃:“這邊拉高點兒!”“慢點慢點,彆扯破了!”“那邊壓住壓住!”
好在莊稼漢都是乾活的好手,雖然棚子歪斜,但道理相通。有人爬高,有人拉邊,有人扯線,有人鏟土。號子聲、笑罵聲、塑料布被風鼓動的嘩啦聲、鐵鍬鏟凍土的哢嚓聲…響成一片,冷清的地頭頓時熱鬨起來。
黃豆興奮地在人群裡鑽來鑽去,被嗬斥了也不怕,搖著尾巴湊熱鬨。
過程依舊磕絆。塑料布被風吹得亂飄,好不容易壓住這頭,那頭又翹起來;固定鋼絲時力道沒使勻,塑料布繃出了難看的褶皺;覆土壓邊時,差點把塑料布扯破…
但人多終究好辦事。忙活了小半天,那巨大透明的塑料布總算勉強罩住了棚架,雖然不平整,有些地方甚至鬆鬆垮垮,但好歹是蓋嚴實了。最後一道工序,是把那些破舊的草簾子用繩子拉上棚頂,晚上可以放下來保溫。
看著眼前這座終於披上“外衣”、在冬日陽光下反射著不規則光暈的大棚,王龍飛長長舒了口氣,心裡一塊大石頭落了地。
晚上,他在鄰居家寬敞的堂屋裡擺了兩桌。菜不算精致,但量大實惠:燉得爛乎乎的大鍋菜,油汪汪的炒雞蛋,自家醃的鹹菜,還有一大盆熱氣騰騰的饅頭。酒是本地散裝的老白乾,勁兒衝,但暖身子。
幾杯酒下肚,氣氛熱絡起來。漢子們不再調侃他的大棚,話頭轉到了莊稼經、天氣預測、家長裡短。有人拍著他肩膀:“飛娃子,能折騰!像你爹年輕時!”有人給他出主意:“塑料布拐角那兒還得加層草墊,不然風一刮準撕口子。”“晚上值夜勤看著點爐子,彆睡死嘍!”
王龍飛端著酒杯,聽著這些帶著酒氣的、樸實甚至粗糲的關心和指點,心裡暖烘烘的,比喝了酒還燙。他不住地點頭,給大家倒酒,說著感謝的話。
這一刻,他感覺自己不再是最初那個格格不入的、被暗中嘲笑的“返鄉青年”,似乎真正被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接納了一點。
席散人歸,王龍飛帶著微醺的醉意和滿身疲憊回到冷清的老屋。但他沒立刻睡下,而是撐著打開電腦,將今天眾人幫忙蓋膜的熱鬨場景剪輯出來。
視頻裡,是鄉親們笨拙卻賣力的協作,是被風吹鼓的塑料布,是大家號子聲中的忙碌,是晚上酒桌上通紅的臉膛和真誠的笑容。
他給視頻起名:《大棚終於封頂!感謝鄉親們幫忙!》
上傳後,他癱倒在炕上,幾乎瞬間就睡了過去。
第二天醒來,摸過手機一看,視頻評論區又炸了。
“感動!鄉親們好可愛!”
“這大棚看著有點歪,但莫名帶感!”
“博主融入農村了!恭喜!”
“注意晚上保溫啊!看著就冷!”
“坐等棚內溫度測試!”
他一條條看著,笑著回複。窗外,陽光照在那座新落成的、略顯滑稽卻凝聚了無數心血和幫助的大棚上,塑料布反射著耀眼的光。
爐火已經生起,地下鐵桶裡的水正在緩慢加熱。希望,在這簡陋的棚子裡,隨著溫度一點點攀升。
喜歡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請大家收藏:()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