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雞育肥出售的決定雖然艱難,但帶來的現金流和冷庫空間的釋放,讓王龍飛和李強鬆了一口氣。然而,看著空了大半的雞舍,和網店後台對“本味土雞蛋”持續不斷的谘詢和訂單,一個新的、更長遠的問題擺在了麵前。
“飛哥,”李強清點著所剩不多的產蛋雞,眉頭又鎖死了,“這麼下去不行啊!老雞一批批淘汰,新雞接不上茬!蛋的產量波動太大!今天訂單多,明天就沒蛋可發!客戶等不及就跑了!咱這雞蛋生意…做不長久啊!”
王龍飛沒吭聲,手指在舊賬本上無意識地敲著。這問題他早就想到了。農業最怕的就是斷檔。蔬菜有季節,雞也有產蛋周期。靠天吃飯,憑運氣賣貨,永遠被動。
“得分批。”他忽然開口,語氣篤定,“像種菜育苗一樣,把雞群也分成不同批次,錯開日齡,保證任何時候都有足夠多的雞在產蛋高峰期。”
李強眨巴眼:“分批?咋分?一批批買小雞?那得多麻煩?成本也高啊!”
“不自繁自養,永遠被動。”王龍飛眼神銳利起來,“咱得建個小型的育雛舍!自己孵小雞!或者,定期引進不同日齡的青年雞!形成梯隊!”
他越說思路越清晰,拿過一張廢報紙,背麵畫起了草圖:
“把雞群分三到四批。批次一:產蛋主力軍日齡150300天,高峰期的雞),保證當前供應。批次二:後備青年雞日齡60150天),正在發育,準備接替。批次三:剛離溫的雛雞日齡160天),精心育雛,奠定基礎。甚至…批次四:孵化中的種蛋。”
“這樣,”他筆尖點著草圖,“任何時候,都有一批雞在產蛋,一批在長大,一批在育雛。淘汰老雞時,新雞已經準備好接班了!產量波動小,供應穩定!”
李強聽得眼睛發亮,但很快又麵露難色:“飛哥…這…這得投多少錢啊?育雛舍!孵化器!保溫設備!不同階段的飼料!還得請更專業的人伺候!小雞可比大雞嬌貴多了!萬一鬨個雞瘟,一死一大片…”
“我知道。”王龍飛深吸一口氣,“投入大,風險高。但這是產業化的必由之路。小打小鬨,永遠看天吃飯。咱可以先小規模試。”
他琢磨著:“育雛舍,就用西頭那間閒置的舊庫房改造,保溫做好。孵化器…先買個小型的,試試自孵種蛋,成本低,但技術難掌握。或者…更穩妥點,先聯係靠譜的種雞場,定期采購一批批不同日齡的青年雞,雖然成本高些,但風險小,見效快。”
“那…那也得不少錢啊…”李強掰著手指頭算,“買雞苗、建雞舍、買設備、耗電、專人管理…這前期投入,得賣多少雞蛋才能回本啊?”
“賬不能這麼算。”王龍飛搖頭,“穩定供應,才能留住客戶,才有品牌溢價。老是斷貨,客戶流失了,損失更大。而且,雞糞是優質肥料,穩定產出的雞糞,也能反哺大棚和果園,減少外購肥料成本。”
他頓了頓,補充道:“分批養殖,還能優化免疫程序,不同日齡的雞分開養,減少交叉感染風險。喂料、管理也更科學,料蛋比飼料與產蛋的轉化率)能提高,長期看,是省錢的。”
思路越來越清晰,但壓力也顯而易見。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投資,而且涉及更精細的管理技術,對他們倆來說,是全新的挑戰。
晚上更新視頻,王龍飛坦誠地分享了目前的困境和初步構想。
標題帶著探索的意味:《雞蛋供應斷檔愁人!考慮分批養殖,實現全年穩定供應!求支招!》
評論區瞬間變成了經驗交流區:
“博主思路對!必須分批!自繁自養是正道!”
“建議先外購青年雞試水,自孵技術門檻高!”
“育雛保溫是關鍵!電熱傘、地暖都得考慮!”
“不同階段飼料配方不同,博主得學習!”
“支持產業化!期待穩定吃到你家雞蛋!”
“黃土坡老農”發來長語音,語氣嚴肅:“娃們想到點子上了!養殖業欲穩定,必走批次化、全進全出之路。然投入巨大,技術性強,切勿冒進。可先外購少量不同批次青年雞試養,積累經驗,再逐步自繁。重中之重:防疫!免疫程序須科學,隔離消毒須嚴格!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王龍飛把這條語音反複聽了幾遍,記下了“全進全出”、“免疫程序”、“隔離消毒”幾個關鍵詞。
希望,有時不是維持現狀的安逸,而是向著更穩定、更高效、也更艱難的模式主動進化。它藏在未雨綢繆的規劃裡,藏在接受新知識的勇氣裡,藏在每一筆為長遠發展而投入的資金裡。
這批老母雞的淘汰,像一個信號,催促著他們向更成熟的養殖模式邁進。
喜歡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請大家收藏:()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