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母雞育肥出售騰出的雞舍還沒空幾天,王龍飛和李強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雞群梯隊化”的改造計劃。北京的橄欖枝和後台持續的訂單,像兩根鞭子,抽著他們必須往前走,不能停。
第一步是改造雞舍。西頭那間廢棄的舊庫房被徹底清空,清掃,消毒。牆壁和屋頂加裝了保溫層,地麵鋪設了廉價但實用的電熱地暖膜——這是聽了“黃土坡老農”的建議,比傳統燈泡保溫更均勻省電。空間用塑料網片隔成三個區域:育雛區、青年雞區、產蛋區。雖然簡陋,但功能分區明確,避免了不同日齡雞群的交叉感染。
“飛哥,這地暖…真行嗎?”李強摸著溫熱的薄膜,有點忐忑,“這玩意兒…靠譜不?彆半夜燒了或者不熱了,把小雞全凍嗝屁了!”
“裝了溫控器,設好溫度自動斷電。”王龍飛檢查著線路,語氣沉穩,“比燒煤安全,比燈泡省心。先試一批。”
第二步是引種。權衡再三,他們沒敢直接上馬孵化——技術門檻太高,風險太大。王龍飛托人聯係了一家信譽不錯的種雞場,分三批訂了雞苗:一批剛出殼的雛雞100隻),一批已育雛60天的青年雞150隻),再加一批即將開產的蛋雞200隻)。這樣,加上現有還能下點蛋的老雞,梯隊算是初步建起來了。
雞苗運到那天,場麵熱鬨又緊張。毛茸茸的雛雞嘰嘰喳喳地擠在育雛區的保溫燈下,青年雞撲騰著翅膀好奇地打量新環境,新來的產蛋雞則略顯驚慌地縮在角落。整個雞舍頓時充滿了生機,也充滿了…味道。
“這…這也太味兒了!”李強捂著鼻子,被氨氣味嗆得直咳嗽,“比老雞舍味兒衝多了!密度大了就是不行!”
“通風得跟上。”王龍飛皺著眉,檢查新安裝的排風扇,“糞便每天清兩次,墊料勤換。不然容易生病。”
管理壓力陡增。不同日齡的雞,飼料配方、飲水要求、光照時間、免疫程序全都不同。王龍飛把種雞場提供的飼養手冊翻爛了,還在網上查了大量資料,製定了一份詳細的、分區的每日管理清單,貼在雞舍門口。
李強負責具體執行,喂料、加水、清糞、觀察雞群狀態…忙得團團轉。尤其是育雛區,溫度濕度一點不敢馬虎,半夜都得起來看兩眼溫控器。
“飛哥!這小雞…咋有點紮堆?是不是冷了?”
“飛哥!青年雞料吃得好少!是不是該驅蟲了?”
“飛哥!新來的蛋雞…咋不下蛋啊?應激了?”
問題一個接一個。王龍飛一邊查資料,一邊給種雞場的技術員打電話求助,一邊現場摸索調整。交了不少“學費”——幾批雞因為溫差應激、換料不適、甚至一次誤操作導致的斷水,損失了一些,心疼得李強直跺腳。
但漸漸的,摸到門道了。育雛區的成活率上來了,青年雞羽毛光亮起來,新來的產蛋雞也逐漸適應,開始零星下蛋。老雞淘汰後留下的產量空缺,被新雞穩穩地接上了。
視頻裡,他們如實記錄了雞舍改造、引種入舍、手忙腳亂的管理和遭遇的挫折,沒有回避損失和教訓。
標題帶著摸索的痕跡:《雞群梯隊化改造完成!分批引種,精細管理,交學費中成長!》
評論區成了大型養殖交流現場:
“博主敢乾!梯隊化是方向!”
“育雛保溫是關鍵!溫度計多放幾個!”
“不同日齡飼料不同!博主細心!”
“通風!通風!氨氣味大易得呼吸道病!”
“心疼損失…但理解…都是這麼過來的!”
“期待穩定產蛋!”
“黃土坡老農”發來長語音,細致指導:“娃們邁出關鍵一步!梯隊化好!然管理須極致精細。育雛重保溫通風,防堆壓腹瀉。青年雞重營養均衡,促骨骼發育。產蛋雞重光照穩定,保高產持久。免疫程序須嚴格遵循,記錄詳實。切記:防大於治!日常觀察是關鍵,病雞及時隔離,莫因小失大。”
王龍飛把這段話錄下來,反複播放,和李強一起學習。
希望,有時不是一蹴而就的順利,而是在不斷試錯、交學費、甚至付出代價的過程中,艱難積累出的經驗和底氣。它藏在每一個精心調整的溫度參數裡,每一款科學配比的飼料裡,每一次及時有效的防疫裡。
雞舍裡的味道依然不好聞,管理依然繁瑣累人,但看著不同分區的雞群健康成長,產蛋量穩步提升,供應逐漸穩定,兩人心裡那份踏實感,越來越濃。
喜歡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請大家收藏:()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