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風,裹挾著深秋的涼意,吹過“本味農莊”的每一個角落。沙棘果的采收已近尾聲,枝頭隻剩下零星幾簇倔強的橙紅。與“優鮮優選”的合作漸入佳境,預售訂單也基本消化完畢,賬麵上的現金流終於擺脫了岌岌可危的紅色警報。然而,王龍飛卻絲毫沒有感到輕鬆,一種更深層次的焦慮,像藤蔓一樣悄然纏繞上心頭。
這種焦慮,源於對比。
周末,王龍飛讓李強留守,自己帶著趙大虎,開著那輛破舊的小貨車,去鄰縣參加了一個小型的農產品展銷會。展會上,他看到了那個在網上已有些名氣的“山野本味”的展位。展位布置得頗具匠心,粗糙的原木架子,紮著麻繩的瓦罐,處處透著“原生態”的刻意感。他們的沙棘產品包裝精美,價格卻比“本味農莊”低了近三成。展位前圍了不少詢價的人。
王龍飛不動聲色地湊過去,拿起一瓶沙棘原漿看了看色澤,又悄悄問了問旁邊嘗過的顧客感受。
“味道還行,挺酸的,就是…好像沒啥回味,水了點?”一個中年大姐咂咂嘴說。
“便宜啊!比網上那家‘本味’便宜多了!”另一個大爺接話。
王龍飛心裡一沉。他讓趙大虎假裝感興趣,和“山野本味”的負責人聊了聊。對方是個能說會道的年輕人,張口閉口“基地直供”、“古法釀造”,但對具體種植區域、管理細節卻語焉不詳,問到檢測報告,更是岔開話題。
回程的路上,車廂裡氣氛沉悶。趙大虎憋不住話:“飛哥,他們那沙棘,我瞧著顏色不太對勁,太鮮亮了,像是加了點啥。口感也單薄,估計是摻了水或者用了彆的水果勾兌的。成本肯定比咱們低一大截!”
王龍飛握著方向盤,目光看著前方蜿蜒的山路,嗯了一聲。他擔心的正是這個。“本味”堅持真材實料、生態種植,成本居高不下。而像“山野本味”這樣的模仿者,通過降低標準、甚至可能打擦邊球的方式,用低價快速搶占市場。消費者往往先被價格吸引,短期內很難分辨品質差異。長此以往,“本味”的優勢很可能被低價策略稀釋,甚至被拖入惡性競爭。
“不能跟他們拚價格。”王龍飛終於開口,聲音低沉而堅定,“拚價格,死路一條。咱們得拚他們拚不了的東西。”
“拚啥?”趙大虎問。
“拚深度,拚信任,拚可持續性。”王龍飛思路逐漸清晰,“他們可以模仿包裝,模仿宣傳語,但模仿不了咱們紮在土地裡的根。大虎,你的實驗數據,周磊幫我們建立的追溯體係,就是咱們最硬的鎧甲。”
回到農莊,王龍飛立刻召集核心團隊開會,通報了展會見聞和自己的憂慮。
李強一聽就炸了:“這不是耍流氓嗎?用次充好,低價攪局!飛哥,咱得揭穿他們!”
“無憑無據,怎麼揭穿?”王龍飛反問,“貿然攻擊競爭對手,反而顯得我們氣量小。我們要做的,是讓自己變得更強大,讓消費者自己學會辨彆。”
他提出了下一步的行動計劃:
第一,深度內容挖掘。接下來的視頻和圖文,不再停留在展示勞作和收獲,要深入技術細節。係統性地展示沙棘品種選育、土壤改良、病蟲害綠色防控、精準采收、無損加工的全過程。把趙大虎的實驗數據、周磊的檢測報告,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出來。邀請真正的農業專家如陳教授)來農莊實地講解,增加權威背書。
第二,強化互動體驗。籌劃“開放日”活動,邀請核心粉絲和潛在渠道商來農莊實地參觀,親眼看到、親口嘗到“本味”與其他的不同。將“透明化”進行到底。
第三,產品線延伸與價值提升。在現有沙棘原漿、蜜棗、雞蛋的基礎上,研發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比如,利用沙棘葉開發養生茶,利用果渣開發飼料或有機肥,實現全株利用。同時,針對高端客戶,推出小批量、定製化的“年份原漿”或“特定地塊限量款”,強調稀缺性和獨特性。
第四,渠道精耕。與“食之本”和“優鮮優選”的合作,要更加注重品牌聯合推廣,共同舉辦品鑒會、發布聯合報告,提升“本味”在高端渠道的品牌形象。同時,積極接觸對品質有極致要求的細分渠道,如高端民宿、私房菜館、養生機構等。
“這是一場持久戰。”王龍飛看著眾人,眼神銳利,“比的不是誰跑得快,而是誰跑得遠,跑得穩。我們要讓消費者明白,他們為‘本味’支付的溢價,買到的不僅僅是產品,更是一份對生態的責任、對品質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投資。”
戰略方向確定後,農莊再次高速運轉起來,但這次的“快”,帶著一種沉靜的力量。趙大虎和林薇通過遠程協作)開始整理浩繁的數據,製作科普圖表和短視頻;張小梅策劃著線上互動活動和線下開放日的方案;李強則一邊穩住現有生產,一邊四處打聽新的高端渠道資源;王龍飛則親自拜訪陳教授,邀請他擔任農莊的技術顧問,並開始著手申請綠色食品認證的相關材料。
秋風依舊蕭瑟,市場依然波詭雲譎。但“本味農莊”內部,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更加內斂和堅定的氛圍正在形成。他們不再僅僅埋頭種地,而是開始抬起頭,審視更廣闊的戰場,並試圖用自己的方式,去定義什麼是真正的“好產品”,去贏得一場關於品質和信任的戰爭。
喜歡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請大家收藏:()卷不動了,回村種田放鬆一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