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之內,空氣仿佛都凝滯了,帶著一種塵封已久的、古老的氣息。玉案上那幾卷帛書,材質非絲非麻,觸手微涼,透著歲月的厚重。展開的那一卷,《鬥轉星移》四個古篆如同龍蛇盤踞,隱隱透著一股引而不發的玄妙意味。
淩霄靜立案前,並未急於觸碰。他雙眸微闔,神識如最細膩的指尖,輕輕拂過那古老的文字與圖譜。並非偷學,而是以一種超然物外的視角,去解析、去感受這其中蘊含的“理”。
帛書中的理念,果然與外間那些追求殺傷極致的武學秘籍截然不同。它開篇明義,不講招式繁複,不求內力剛猛,而是直指一種“力”的運用本質。
“勁似流水,無隙不入;意如漩渦,納彼之力……”
“察其虛實,辨其強弱,導其疏漏,反其道而行……”
“非以拙力相抗,乃以巧勁周轉,彼力十分,還施十二……”
字裡行間,闡述的是一種極其精妙的能量轉移與反彈之道。講究的是極致敏銳的感知,洞察對手力量最細微的流向與破綻,然後以自身為軸,如同一個無形的漩渦,將來力牽引、偏轉、疊加,最後以更強的力道奉還回去。其中甚至隱約涉及到了對空間力場的粗淺理解和運用,試圖在一定範圍內“扭曲”力量作用的軌跡。
淩霄越看,眼中越是流露出一種饒有興味的光芒。這《鬥轉星移》,已然超脫了尋常“以招破招”的範疇,觸摸到了一絲“法則”應用的邊緣。它不像外功,更像是一種運用能量的獨特“術法”,隻是其驅動並非天地元氣或神識真元,而是修煉者自身的內力與意念,其效果也局限於“轉移”和“反彈”物理層麵的力量。
“有趣。”淩霄輕聲自語。這理念,與他所悟的道法神通,竟有幾分異曲同工之妙,隻是路徑截然不同。
地煞七十二術中,有“搬運”之術,可隔空取物,移形換位,涉及空間與物質的轉移;有“招來邇去”之術,能憑空攝物,隔空驅物,涉及力量的隔空傳遞與應用。而這《鬥轉星移》,更像是將這兩種術法的某些粗淺原理,極度專精化、技巧化後,應用於武者之間的內力比拚之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效果。
甚至,那天罡三十六法中的“移星換鬥”,乃無上大神通,能操控星辰軌跡,轉換時空方位。這《鬥轉星移》之名,或許正是慕容家先祖驚才絕豔,窺得天道一鱗半爪後,心生向往,試圖以人力模仿那星辰運轉、力場轉換的無上偉力,從而創出的奇功。雖隻得其億萬分之一皮毛,且局限於方寸之間的內力搏殺,卻已是凡俗武功能達到的極致巧思。
“可惜,可惜。”淩霄微微搖頭。
這功法理念雖妙,但終究是舍本逐末。過於追求技巧與應用,卻忽略了最根本的能量層級與修行者的自身境界。它需要施展者擁有極高的武學見識以“看破”萬法,需要極其精微的內力操控以“引導”外力,更需要超強的計算能力以“反彈”回擊。對修習者的要求苛刻至極,且極易遭到力量反噬。一旦遇到內力遠勝自己、或力量屬性詭異、或速度快到超越反應極限的對手,這“鬥轉星移”便如同紙糊的堤壩,一衝即潰。
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卻局限於材料的脆弱器皿,而非自身強大的力量。
反觀道家術法,無論是“搬運”還是“招來邇去”,乃至更強大的神通,其根基在於對天地法則的感悟,在於自身神魂的強大與真元的雄厚。乃是先修己身,契合天道,而後神通自成,舉手投足間引動天地之力,沛然莫禦。是“道”為本,“術”為用。
而《鬥轉星移》,則是“術”到了極致,卻無“道”為根基,終是空中樓閣。
然而,這番探查,對淩霄而言,卻並非毫無意義。它像是一麵奇特的鏡子,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映照出了“術”的另一種可能性和發展路徑。慕容氏先祖那試圖以人力模仿天道的巧思與魄力,給了他不少啟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淩霄緩緩收回神識,眼中若有所思。他所修《先天一炁訣》中正平和,包羅萬象,但於具體的攻防術法上,多以借用天地之力、符籙法器為主,像“鬥轉星移”這般精妙運用自身真元、於方寸間化解萬千攻擊的巧術,卻是不多。
或許……可以借鑒其“牽引”、“偏轉”、“反彈”的核心理念,以自身精純的先天一炁為基礎,融合對空間、力場的細微感知,創出一門屬於他自己的、更側重於化解與防禦的護身神通?
不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但求“萬法不侵,諸邪莫近”。
心思電轉間,無數靈感與構思在他識海中碰撞、衍生。這趟夜探還施水閣,雖未得到什麼驚天動地的修仙秘法,但這番觸類旁通的感悟,其價值,或許遠勝於十部《鬥轉星移》。
他最後看了一眼那古老的帛書,身形微動,如同來時一般,悄無聲息地融出密室,穿過機關重重的還施水閣,消失在太湖沉沉的夜色之中。
唯有玉案上的卷軸,依舊靜靜地躺在那裡,仿佛從未有人來過。
但某些種子,已然播下。
喜歡我在綜武修仙那些年請大家收藏:()我在綜武修仙那些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