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二人目送那青衫背影消失在林間,心中波瀾未平,卻也知此地不宜久留。聶風攙扶著氣息漸穩但左臂依舊隱現暗紅的步驚雲,迅速處理了火麒麟的屍身,隨即也匆匆離開了這彌漫著血腥與硫磺氣息的淩雲窟口。
而此刻的淩霄,已然悄無聲息地踏入了那幽深不知幾許的洞窟之中。
甫一入內,光線驟然暗淡,外界的聲音仿佛被一層無形的屏障隔絕,隻餘下洞內滴答的水聲和自身輕不可聞的腳步聲在空曠中回蕩。空氣中彌漫著更為濃重的硫磺味,混雜著一種古老、潮濕且帶著淡淡威壓的氣息,那是火麒麟長久盤踞留下的印記,亦是這洞窟本身曆經萬古沉澱的韻味。
他並未燃火,也未施展耀目的法術。合道之境,神識便是最好的明燈。心念微動,神識便如水銀瀉地般向前蔓延,將這錯綜複雜、岔路眾多的洞穴結構清晰地映照在心湖之中,纖毫畢現。他避開了那些毫無靈氣波動的死路,也繞開了幾處殘留著微弱火毒陷阱的岔口,步履從容,仿佛漫步在自家回廊,徑直向著那氣息最為古老、最為核心的區域行去。
越往深處,人工開鑿的痕跡便愈發明顯,甬道變得規整,兩側石壁雖依舊粗糙,卻隱隱透出一種曆經滄桑的厚重感。前行約莫一炷香的功夫,眼前豁然開朗,竟是一處極為廣闊的地下石窟。
這石窟穹頂高懸,隱沒在黑暗之中,難以望見頂端。而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石窟四周,以及中央幾根天然形成的巨大石柱之上,那密密麻麻、遍布其上的無數刻痕!
那不是雜亂無章的劃痕,而是一幅幅栩栩如生、蘊含著無儘玄奧的圖案與一行行古樸遒勁的文字!刀、槍、劍、戟、棒、拳、掌、腿、指、爪!十種武學,十種兵器,十種截然不同的武道意境,被以一種磅礴大氣、近乎於道的方式,鐫刻於此!
刀法霸道,似能開天;槍法淩厲,一點寒芒可破萬軍;劍法輕靈,如天外飛仙;戟法沉重,橫掃千軍;棒法剛猛,力撼山嶽;拳法質樸,卻蘊含崩山之力;掌法變幻,如雲卷雲舒;腿法迅疾,如狂風掃葉;指法刁鑽,專破氣竅;爪法狠戾,摧金斷玉!
每一種武學,都並非簡單的招式圖譜,而是將其最核心的“意”與“理”,以一種近乎道痕的方式展現出來。這些刻痕之上,仿佛還殘留著當年刻錄者那縱橫捭闔、睥睨天下的無上意誌與對武道極致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這便是傳說中的——十強武道!
淩霄靜立於這武道洪流之中,青衫在洞窟微弱的空氣流動中輕輕拂動。他並未立刻去記憶任何一招一式,而是緩緩閉上雙眼,將自身神識徹底放開,如同一個巨大的、無形的漩渦,開始全麵感知、解析這充斥整個石窟的武道意念。
刹那間,他的識海之中,仿佛有十位絕世武者同時現身,各展其能,演繹著武道的極致風采。刀光劍影,拳風掌嘯,指勁爪芒……無數精妙的運力法門、真氣流轉軌跡、意境升華之道,如同浩蕩江河,奔湧而入。
若換做此界任何一位武者至此,哪怕是張三豐、掃地僧那等人物,麵對這武學瑰寶,也必會心醉神迷,潛心鑽研,以期能融會貫通,踏入無上之境。
然而,淩霄隻是靜靜地“看”著,如同一位超然的鑒賞家,在觀摩一幅氣勢恢宏的古畫。
不過盞茶功夫,他緊閉的雙眼緩緩睜開,眸中清澈依舊,並無半分沉迷之色,反而帶著一絲淡淡的了然與……惋惜。
“妙哉。”他輕聲讚道,這讚歎發自內心,“創此武道者,實乃驚才絕豔之人。已將凡俗武學之‘技’與‘力’,推演到了近乎極致的境界,甚至已開始觸摸‘法則’的邊緣,尤其是這‘無求易訣’,立意高遠,已近乎‘道’之門檻。”
他能清晰地感知到,這十強武道任何一門修煉到極致,都足以在此界稱尊,若能十道合一,更是有窺得“破碎虛空”奧秘的一線可能。其理念之博大,構思之精妙,確實令人歎為觀止。
但,也僅止於此了。
“可惜,終究未脫‘武’之藩籬,重‘術’而輕‘道’,執著於‘有’,而未達‘無’。”淩霄微微搖頭。這十強武道,追求的仍是力量的極致運用,是駕馭外物,是戰勝對手,是“以我之力,破儘萬法”。而他所修之道,乃是追尋天地本源,是與道合真,是“我即是道,道法自然”,是超脫與自在。
兩者路徑,從根基上便已不同。這十強武道於他而言,如同一位技藝登峰造極的匠人打造出的絕世神兵,雖值得欣賞借鑒,卻已非他所需。他的路,是鍛造自身成為天地的一部分,乃至超越天地。
觀摩完畢,他已將這十強武道的精髓悉數洞悉,融入了自身對“道”與“術”的理解庫藏之中,作為一種印證與參考。他並未動這石壁上的任何一道刻痕,也未曾嘗試去修煉其中任何一門武學。
於他而言,此行收獲,不在於獲得某種強大的攻伐手段,而在於更清晰地看到了此界武道所能達到的巔峰模樣,以及其固有的局限。
轉身,離去。
青衫背影消失在幽暗的來路,將這蘊含了無數武者夢想與追求的武道聖地,重新歸於沉寂與黑暗。
洞中遺刻依舊,等待著下一個有緣人的到來。而淩霄的道,則在這一次次的見識與印證中,愈發圓融通透。
喜歡我在綜武修仙那些年請大家收藏:()我在綜武修仙那些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