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的應對策略,如同精密的齒輪,迅速而有力地開始轉動。
趙虎親自挑選了十名精乾可靠的兵丁,押送著那十台精心包裝、甚至配備了鎏金銘牌的“精裝版”消防水龍,以及詳細的製作圖紙、阻燃劑配方,還有沈逸親筆書寫、言辭懇切又隱含機鋒的奏折,通過官方驛道,快馬加鞭直馳京城。這支小小的隊伍,承載著沈逸破局的希望,也承載著青嵐縣的未來。
與此同時,柳書瑤雷厲風行地推行了沈逸的商業策略。“沈氏工坊”的所有商品對外售價統一上浮一成,並打出了“禦賜金匾,品質保障”的旗號。此舉非但沒有嚇退顧客,反而因為之前的聲譽和皇帝嘉獎的光環,吸引來了更多追求品質和“身份象征”的富裕客戶。青嵐縣的貨物,反而因此被打上了“高端”、“貢品級”的標簽。
“青嵐商會”的籌建也頗為順利。在柳書瑤的遊說和優厚條件的吸引下,本縣及周邊數個縣城數十家有實力、有信譽的商戶紛紛加入,簽訂了共同進退的契約。一個以青嵐縣為核心的區域性商業聯盟初具雛形,初步具備了抵抗外部惡意打壓的能力。
而楚瀟瀟的“聽風閣”更是功不可沒。幾天後的一個清晨,州府錢通判和“昌隆商行”的幕後東家正是錢通判的小舅子),幾乎在同一時間,在自己的枕邊發現了厚厚的幾封“匿名信”。裡麵詳細羅列了他們勾結土匪劫掠沈家商隊的時間、地點、參與人員;指使“昌隆商行”低價傾銷、以次充好的證據;甚至還有幾筆不大不小的偷稅漏稅記錄……
錢通判看到這些,當場嚇得魂飛魄散,冷汗浸透了寢衣。他原以為自己做得很隱秘,卻沒想到一舉一動都被人查得一清二楚,還被人神不知鬼不覺地送到了床頭!這簡直是赤裸裸的警告和示威!
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沈逸!除了這個手段莫測的“逍遙縣男”,還有誰能有如此本事?
巨大的恐懼攫住了錢通判。他深知,這些證據若是被捅上去,彆說官位,就是腦袋都難保!他再也不敢輕舉妄動,立刻嚴令手下停止一切針對青嵐縣的動作,並火速派人去擦屁股,企圖消滅痕跡。“昌隆商行”也一夜之間收斂了許多,不再敢明目張膽地打壓。
來自州府的商業圍剿,就這樣被沈逸一套組合拳打得七零八落,暫時偃旗息鼓。
就在青嵐縣內部為新政和商業策略的初步成功而歡欣鼓舞時,京城傳來的消息,更是將這種喜悅推向了頂峰!
這一次,來的不再是簡單的嘉獎聖旨,而是一位身著紫袍、氣度不凡的宮中大太監,以及一隊裝備精良的禁軍護衛!這排場,遠比上次隆重得多。
大太監並未在城門外宣讀聖旨,而是在青嵐縣衙懸掛著“惠民實乾”金匾的正堂內,當著沈逸及所有縣衙官吏、鄉紳代表的麵,才緩緩展開那明黃的絹帛。
他的聲音帶著宮中特有的威嚴與穿透力: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朕覽青嵐縣令、逍遙縣男沈逸所獻‘消防水龍’及‘紅薯祥瑞’,甚慰朕心。水龍之設,可禦祝融之災,實乃安民護城之利器;紅薯之豐,能解萬民之饑,堪稱社稷穩固之基石。沈逸忠勤體國,才智卓絕,於國有大功!著,晉封沈逸為‘逍遙縣子’,食邑五百戶,賜金百兩,帛兩百匹!”
縣子!從五品的爵位!食邑五百戶!
堂內瞬間一片寂靜,隨即爆發出比上次更加熱烈的歡呼和倒吸冷氣的聲音!爵位晉升何其艱難,沈逸這才封男多久?竟然一躍成為縣子!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貴族階層了!
然而,這還沒完!
大太監頓了頓,繼續宣讀,聲音更加洪亮:
“另,青嵐縣獻寶有功,教化有方,民生富庶,堪為天下州縣之楷模!特擢升青嵐縣為‘青嵐州’,轄原青嵐縣及周邊南山、清水兩縣之地!原青嵐縣令沈逸,擢升為青嵐州知州,總領三縣軍政要務!望爾不負朕望,再造輝煌,以為天下範!欽此——!”
擢升州治!轄三縣之地!沈逸從七品縣令,一躍成為從五品的知州!注:此處為小說設定,知州品級各有不同,從五品為情節服務)
這道聖旨,如同九天驚雷,將所有人都震得暈暈乎乎!
不僅僅是爵位提升,更是實打實的權力和地盤擴張!青嵐縣變成了青嵐州!沈逸成了手握三縣大權的知州大人!
“臣……沈逸,領旨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沈逸強壓下心中的激動,恭敬叩首。他知道皇帝會有所表示,卻沒想到這“表示”如此厚重!這簡直是一步登天!
寧清漪、柳書瑤等幾位夫人站在後堂簾幕旁,聽到聖旨內容,也個個激動得美眸含淚,與有榮焉。蘇小蠻更是差點忍不住歡呼出聲,被芸娘趕緊拉住。
趙虎、陳書吏等一眾下屬,更是激動得渾身發抖。主官高升,他們的前程自然也水漲船高!
大太監宣旨完畢,臉上堆起了親切的笑容,親自扶起沈逸:“沈縣子習慣以較高爵位稱呼),恭喜恭喜!陛下對您,可是寄予厚望啊!這消防水龍,陛下親自在宮內演示,龍顏大悅!還有那紅薯,已命司農寺加緊培育推廣。您可是簡在帝心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沈逸連忙謙遜道:“全賴陛下聖明,與諸位同僚百姓齊心協力,沈逸不敢居功。”他順勢將一個沉甸甸的錦囊塞入大太監袖中,“公公遠來辛苦,一點心意,不成敬意。”
大太監捏了捏錦囊,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又低聲提點了幾句:“沈縣子,您這青嵐州初立,又是陛下親點的楷模,不知多少雙眼睛盯著呢。往後行事,還需更加穩重周全才是。另外,陛下對您提到的‘商路不暢’之事,已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