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撚著胡須,沉思了足足一盞茶的功夫。
暖閣裡靜得隻剩下炭火劈啪的聲響和朱厚照輕微的呼吸聲。
他抬眼看向朱厚照,眼神裡已沒了最初的猶豫,取而代之的是堅定。
“陛下所言極是!大明近年邊患頻發,蒙古韃靼年年叩關,遼東女真也蠢蠢欲動,可軍中將領要麼是年逾花甲的老將,要麼是靠世襲上位的紈絝,軍事人才青黃不接,再不想辦法,早晚要出大問題!”
“國子監增設軍事科目,確實是長久之計,隻是臣有個顧慮——文治是大明的根基,不能為了培養武將就丟了文治,必須兼顧平衡,不能顧此失彼。”
朱厚照往前一步,笑道。
“李首輔有什麼具體想法,儘管說,咱們君臣一起商量。”
李東陽躬身道。
“臣建議,國子監設‘文武兩科’,並行不悖,互不乾擾。”
“文科仍按舊製,教授經史子集、典章製度,培養能治理地方、處理政務的文官。”
“武科則增設‘兵法、騎射、陣法、邊防策論’四門核心課程,還要加練刀槍劍戟等兵器,培養能領兵打仗、運籌帷幄的武將。”
他頓了頓,接著說。
“武科的教官不能隨便找,得從京營、邊軍的功勳將領裡選拔。”
“比如張侖年輕有為,打過幾場勝仗,熟悉京營事務;王守仁有勇有謀,既懂文又懂武,兩人都能兼任武科教官,再找幾個退下來的邊軍老將當助教,保證教學質量。”
“至於學生分配,文科畢業後按成績授知縣、主事等文職。”
“武科畢業後授千戶、百戶等武職,全憑成績優劣定崗位,絕不允許靠家世背景‘走後門’,由內閣和兵部共同監督,堵住漏洞。”
朱厚照聽完,忍不住拍手叫好。
“這個方案太周全了!既沒破壞文治的根本,又能係統培養軍事人才,兼顧了平衡,還堵了歪門邪道,李首輔果然考慮得周到!”
他走到案前,拿起紙筆,快速記下“文武兩科”“張侖王守仁任教”“按成績分配”幾個關鍵詞。
“就按這個思路來!不過朕還有個補充——武科也要教些基礎的經史知識,不能培養出隻會打仗的莽夫,得是‘文武雙全’的將才。”
李東陽連忙點頭。
“陛下考慮得更深遠!武將懂經史,才能更好地理解朝廷政策,和文官配合也更順暢,臣這就把這點加進去。”
朱厚照放下筆,站起身,語氣鄭重。
“李首輔,此事就交由你牽頭負責!”
“年後正月十五之前,你要把詳細條陳報給朕,包括武科每門課程的課時安排、教官選拔的具體標準、每年的錄取名額,還有考核方式,務必細化到每一項,不能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他特意加重語氣,盯著李東陽的眼睛。
“還有一點,重中之重——選拔學生不能隻看家世背景,不管是官宦子弟還是寒門子弟,隻要有習武天賦、肯下苦功,都要一視同仁,甚至寒門子弟要是表現突出,要破格錄取!”
“大明的人才,不能被門第卡住!朕要的是能為大明打仗、為百姓守邊疆的真本事,不是那些靠祖上蔭蔽的繡花枕頭!”
李東陽心裡一震,對著朱厚照深深躬身。
“陛下聖明!臣定當嚴格執行,絕不讓門第偏見耽誤了人才!”
“去年京營招兵時,有個寒門子弟能開三石弓,卻因為沒錢送禮被刷下來,臣這就把他的名字記下來,等武科開辦,優先錄取!”
“好!”朱厚照拍了拍他的肩膀。
“就該這樣!發現人才要及時,不能讓明珠蒙塵。”
兩人又就武科的具體細節聊了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