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的金輝灑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將內閣值房的窗欞染成暖黃色。
此時,三法司的奏折已陸續送到,堆在案上像座小山。
楊一清負責整理奏折。
他先拿起刑部的奏折,一一翻看。
嘴角漸漸露出笑容。
刑部官員的意見多是“讚同條例核心,建議細化地方執行細節”,條理清晰,句句切中要害,甚至有人附上了“地方貪腐案例分析”,可見是認真研讀了。
接著,他拿起大理寺的奏折。
大理寺的奏折數量比刑部少,卻也各有見地。
有人建議“增設貪腐案再審機製”,有人提出“區分主動貪腐與被動牽連的量刑標準”,多元而務實,毫無敷衍之感。
“刑部和大理寺倒是用心了。”楊一清輕聲讚歎。
隨後,他將兩司奏折分類整理好,貼上標簽,才拿起都察院的奏折。
可剛翻了三本都察院的奏折,他的眉頭就皺了起來。
第一本寫“條例過嚴,恐傷文官體麵,建議放寬量刑”。
第二本幾乎是同樣的措辭。
第三本除了開頭加了句“臣附議前論”,內容完全雷同。
楊一清心裡犯嘀咕:“單獨上奏怎麼會如此雷同?難道都察院的官員想法竟這般一致?”
他耐著性子繼續翻。
一連翻了十幾本,全是“反對條例過嚴”的論調,甚至連“恐影響文官積極性”的理由都一字不差。
翻到最後兩本時,他的手指頓住了。
這兩本奏折的封皮有些磨損,邊緣有明顯的折痕,像是被人反複翻看、揉捏過,與其他嶄新的奏折形成鮮明對比。
他打開其中一本,是張謙所寫。
字裡行間滿是對“貪腐無特權”的讚同,言辭懇切。
另一本是王倫的,不僅讚同條例,還提出了“簡化地方證據收集”的合理建議。
“不對勁!都察院定有貓膩!”楊一清猛地站起身,案上的墨錠都被碰倒。
“多數意見雷同,偏這兩份讚同奏折被反複翻看,定是有人在背後操控!”
他想起三天前劉宇離宮時陰沉的臉色,心裡瞬間有了答案。
十有八九是劉宇恐嚇下屬,逼他們寫違心的反對意見。
而這兩份讚同奏折,怕是讓劉宇動了怒,才被反複翻看琢磨。
楊一清不敢耽擱,抱著都察院的奏折快步走出值房,直奔李東陽的公房。
此時李東陽正在批閱國子監武科的招生簡章。
見楊一清神色匆匆,還抱著一摞奏折,連忙放下筆。
“一清,怎麼了?可是奏折有問題?”
“首輔您看!”楊一清將都察院的奏折扔在案上。
“您看這些反對奏折,措辭幾乎一模一樣,哪像是單獨上奏?還有這兩份讚同奏折,邊緣全是折痕,明顯被人反複看過!”
李東陽拿起奏折翻看,越看臉色越沉。
等看到張謙和王倫的奏折時,氣得一拍案幾。
“豈有此理!劉宇竟敢把都察院當自家後院,公然恐嚇下屬、操控意見!”
“陛下特意定下‘單獨上奏’的規矩,就是為了聽真實聲音,他倒好,陽奉陰違,簡直無法無天!”
楊一清躬身道:“屬下猜測,劉宇定是怕都察院出現太多讚同意見,觸怒陛下,才逼下屬寫反對奏折,這兩份讚同的,怕是漏網之魚,還被他反複刁難了!”
“定是如此!”李東陽咬牙道。
“張謙是老禦史,素有風骨,王倫年輕卻正直,兩人定是不肯屈從,才寫下真實意見。”
“劉宇這是想一手遮天,把都察院變成他維護文官特權的工具!”
他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對楊一清吩咐道:“你立刻把都察院的奏折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