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邦拿起案上的驚堂木,最後一拍。
“本案審理完畢,散會!”
話音剛落,台下的百姓便有序地往外退,沒有絲毫混亂。
京營士兵和錦衣衛校尉還在維持秩序。
偶爾有人停下和身邊人議論,也會被輕輕提醒“莫擋路”。
人群像潮水般漫過街道,議論聲卻始終沒停,像煮滾的水似的,在京師的街巷裡蔓延。
“今天這審案,真是大快人心!永康侯那廝,終於要伏法了!”一個挑著菜筐的老農,一邊走一邊跟身邊的人說,臉上滿是笑意。
“我活了六十歲,還是頭一次見勳貴當著百姓的麵被定罪,陛下真是明君啊!”
旁邊一個賣布的小販連連點頭。
“可不是嘛!以前勳貴犯了法,哪有百姓說話的份?今天陛下讓咱們去觀審,還讓咱們申冤,這才是把咱們當人看!我聽說,徐溥的家產要用來賠償受害百姓,張嫂子他們終於能拿到補償了!”
幾個書生模樣的人走在後麵,手裡拿著《大明報社》剛印的號外,上麵印著“永康侯被判秋後問斬,公審台將永久保留”的標題。
一個書生感慨道:“公審之製,開大明先例啊!司法透亮,百姓信服,這才是治國之道。陛下此舉,比太祖爺時期的‘剝皮實草’更能安民心。”
另一個書生卻有些擔憂。
“隻是勳貴們怕是會有不滿,畢竟永康侯是太宗爺時期的功臣之後,陛下這麼處置,會不會被人說‘薄待功臣’?”
“薄待功臣?”旁邊一個穿粗布衣裳的漢子插了話。
“功臣之後就該欺壓百姓嗎?徐溥的先祖有功,陛下沒忘,給了他家世襲爵位;可徐溥作惡,陛下也沒饒,這叫功罪分明,怎麼能叫薄待?”
書生被說得啞口無言,隻能點點頭。
“兄台說得是,是我想偏了。”
街頭巷尾,這樣的議論隨處可見。
茶館裡,掌櫃的把公審的事當成故事講給客人聽,連茶錢都忘了收。
酒肆裡,酒客們為“陛下是不是千古明君”爭論,最後卻都歸結到“跟著這樣的陛下,日子會越來越好”。
就連深宅大院裡的婦人,也在跟丫鬟說“以後出門不用擔心被勳貴家丁欺負了”。
而玄武門樓內,韓邦、吳一貫、屠滽三人正沿著台階往上走,去見城樓上的朱厚照。
剛到城樓,就見朱厚照正靠在欄杆上,看著下方散去的人群,嘴角帶著淺笑。
“臣等參見陛下!”三人躬身行禮。
朱厚照抬手。
“免禮。今天審案,辛苦你們了。”
韓邦連忙道。
“為陛下分憂,為百姓做主,是臣等的本分,不辛苦。”
“審案的感覺如何?”朱厚照轉頭看向三人,眼神裡帶著幾分期待。
“百姓的反應,你們也看到了。”
吳一貫率先開口。
“陛下,臣覺得此番公審,成效遠超預期!百姓親眼見律法公正,親耳聽案情細節,對朝廷的信任又多了幾分。臣剛才在台下,聽見有百姓說‘以後遇事敢申冤了’,這便是最好的成效——大明司法,終於深入人心了!”
屠滽也附和。
“臣讚同吳卿所言!以前百姓怕勳貴、怕官員,有冤不敢說;如今有了公審之製,百姓知道陛下會為他們做主,知道律法不會偏袒權貴,這便是最大的收獲。”
韓邦最後道。
“臣以為,公審之製可推廣。以後再有重大案情,尤其是涉及勳貴、官員欺壓百姓的,都可照此辦理,讓百姓參與其中,讓司法透亮如鏡。”
朱厚照點點頭,指著下方的公審台。
“朕也是這個意思。這台子不用拆了,留著。以後再有類似的案子,就在這裡審,讓京師的百姓都知道,大明的律法,對誰都一樣。”
“陛下英明!”三人齊聲應道。
屠滽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