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衙門外的石獅子還沾著晨露。
左侍郎趙倫、右侍郎錢穆已穿著整齊的緋色官袍,站在台階下等候。
兩人時不時抬頭望向街口,眼神裡帶著幾分期待。
新上任的吏部尚書王瓊,可是陛下親自選中的人,他們早就想見識一下這位“治漕河毫厘不差”的能臣。
不多時,一輛青布馬車停在衙門外。
王瓊穿著嶄新的尚書官袍,從車上下來。
他昨晚在官驛歇了一夜,精神好了許多,隻是眉宇間還帶著幾分嚴謹。
趙倫、錢穆連忙上前,躬身行禮。
“下官趙倫錢穆,見過王尚書!恭迎尚書大人履新!”
“兩位侍郎客氣了。”
王瓊扶起他們,語氣平和。
“今後吏部的事,還要靠兩位多協助,咱們一起把差事辦好。”
“不敢當!尚書大人有任何吩咐,下官們定當全力以赴!”
兩人齊聲應道,引著王瓊往吏部大堂走。
穿過儀門,堂內的官吏們早已列隊等候。
見王瓊進來,齊齊躬身。
“參見王尚書!”
王瓊抬手示意眾人起身。
“都免禮吧。”
“本職剛到任,許多事還需熟悉,今日先各司其職,下午咱們再議具體事務。”
“遵尚書大人令!”
官吏們散去,趙倫、錢穆領著王瓊往尚書值房去。
值房寬敞明亮,案上已擺好了厚厚的文書。
有曆年的官員考核冊、地方官任免檔案,還有今年的稅銀核對賬冊。
“尚書大人,”
趙倫指著案上的文書,躬身道。
“這些是吏部的核心資料,從弘治元年到正德元年的官員考核、任免記錄都在這兒,還有各地上報的官吏政績冊,您先看看,有不清楚的地方,下官們再隨時稟報。”
“辛苦兩位了。”
王瓊點點頭,走到案前坐下,拿起最上麵的一本考核冊。
正是正德元年的京官考核記錄。
他翻開第一頁,上麵寫著“順天府知府劉煥,考核等級:優”,下麵還附著評語:“治民有方,稅銀足額,堪稱能吏”。
王瓊皺了皺眉。
他在河南任上時,曾聽人說順天府去年稅銀有“漂沒”,怎麼到了考核冊上,倒成了“稅銀足額”?
他繼續往下翻,越看心裡越沉。
永平府同知張謙,明明有百姓舉報他貪占賑災糧,考核冊上卻寫著“賑災有功,民心歸附”。
甚至連去年被禦史彈劾“收受賄賂”的兵部主事李達,考核等級也是“良”。
“兩位侍郎,”
王瓊放下考核冊,聲音裡帶著幾分凝重。
“這本考核冊,是按什麼標準評定的?順天府的稅銀漂沒、永平府的賑災糧貪占,這些事怎麼沒在評語裡提?”
趙倫、錢穆對視一眼,臉上露出幾分難色。
錢穆猶豫著開口。
“尚書大人,這些考核……是去年馬尚書離任前,按慣例由各司彙總評定的。”
“至於那些舉報,有的查無實據,有的……有的是地方官之間的誤會,所以就沒寫進評語裡。”
“誤會?”
王瓊拿起另一本地方政績冊,翻到永平府那一頁,指著上麵的“賑災糧損耗三成”,語氣沉了些。
“三成損耗?賑災糧乃救命糧,尋常運輸損耗不過半成,三成損耗,這也是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