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抬手,聲音溫和。
“免禮,都坐吧,張永,給二位看茶。”
張侖和王守仁謝過陛下,在錦凳上坐下,身子還微微前傾。
陛下沒直接說召他們來的目的,反而先讓看茶,顯然是有話要慢慢說。
張永端來兩杯熱茶,輕輕放在二人麵前,然後退到一旁,垂手侍立。
朱厚照看著兩人,語氣沉了些。
“張侖,你在京營操練士兵,該知道當兵的苦吧?”
張侖一愣,隨即點頭。
“回陛下,臣知道。京營的條件還算好,可邊軍不一樣。去年冬天,宣府的軍報說,有士兵還穿著單衣站崗,凍得手都握不住槍;軍戶們更難,地裡收成不好,連飯都吃不飽,有的還得靠挖野菜度日。”
朱厚照歎了口氣。
“你說得對,邊軍苦,軍戶更苦。他們守著大明的國門,風餐露宿,可朝廷裡有的人,還在貪墨軍餉;百姓們不知道邊軍的辛苦,還以為當兵的都是吃閒飯的。這公道嗎?”
王守仁在一旁忍不住開口。
“陛下所言極是!臣在兵部看邊軍糧草報表,發現有的府縣拖欠軍糧三個月,軍戶們沒糧吃,隻能去借高利貸,最後賣兒賣女的都有。臣之前就想奏請陛下,整頓軍餉糧草,可一直沒找到合適的法子。”
“所以朕才想辦報社啊。”
朱厚照話鋒一轉,拿起案上的大明報社保定分社的報紙,遞給二人。
“你們看看,這是保定府的報紙,上麵登了百姓的難處,也登了官員的功過,百姓們看了,知道朝廷在為他們做事;官員們看了,不敢再隨便貪腐。這就是報社的好處。”
張侖接過報紙,快速翻了幾頁,看到“某知縣貪賑災糧被罷官”的報道,忍不住點頭。
“陛下英明!有了這報紙,官員們不敢再胡作非為,百姓們也能知道朝廷的新政,是好事!”
王守仁也跟著道。
“臣之前還擔心,報社隻報道民生,會忽略邊軍,現在看來,陛下早就想到了。”
朱厚照笑了笑。
“北直隸的府縣,民生報社能解決問題,可宣府不一樣。”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二人,語氣鄭重起來。
“宣府是大明的北大門,全是邊軍和軍戶,民生事務少,軍事事務多。普通的民生報社,在宣府沒用,朕想辦一份‘大明軍報’。”
“大明軍報?”
張侖和王守仁異口同聲地反問,眼裡滿是驚訝。
朱厚照點點頭。
“對,軍報!專門報道邊軍的事。士兵操練得怎麼樣,軍戶的日子好不好過,將領有沒有貪墨軍餉,打了勝仗要表揚,打了敗仗要追責,讓朝廷知道邊軍的真實情況,也讓天下百姓知道,他們的安穩日子,是邊軍用命換來的!”
張侖心裡一動,連忙道。
“陛下這想法太好了!有了軍報,邊軍的辛苦能讓陛下知道,貪腐的將領也藏不住,士兵們知道自己的功勞會被記載,肯定會更用心操練!”
王守仁也附和道。
“臣附議!軍報還能讓百姓了解邊軍,以後募集軍餉、糧草,百姓們也會更支持,不會再像以前那樣,覺得朝廷是在亂花錢。”
朱厚照看著兩人的反應,心裡很滿意,繼續道。
“朕召你們來,就是想讓你們倆負責這份軍報。”
這話一出,張侖和王守仁都愣住了,坐在椅子上,半天沒說話。
朱厚照看著他們,笑著解釋。
“張侖,你是英國公世子,英國公府在軍中威望高,讓你掛職軍報社長,邊軍的將領們不敢不配合,沒人敢在軍報上動手腳。”
然後,他看向王守仁。
“守仁,你腦子活,能寫能斷,軍報的具體事務,比如收集邊軍的情況、審核報道的內容、解決軍戶反映的問題,就交給你負責。”
他頓了頓,補充道。
“守仁,你現在是兵部侍郎,管著邊軍的糧草軍務,跟軍報的事務也能銜接上,不會出岔子。而且,辦軍報也是曆練,以後大明的軍務,還得靠你這樣的能臣撐著。”
張侖終於回過神,連忙起身躬身。
“陛下信任臣,臣感激不儘!可……可臣一直在京營,沒辦過報社,怕辦不好,耽誤了陛下的大事。”
“沒辦過可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