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升認定了這個大哥,一麵乾活一麵說說笑笑,光景覺得這人有文化有見識,也願意跟他說話,兩人興致勃勃,乾活好像也不覺得累了。
光明看著這兩個一直說話的人,覺得真是不可理喻,乾活不夠累嗎,還有興致說這麼多話,腿腳都拖不動了。
李東升看著這兄弟倆也感到奇怪,大哥又高又壯,身上似乎有無窮無儘的力氣,弟弟看著也高大,卻是一副花架子,乾一點活就哭天喊地,時時處處偷奸耍滑,真是一個娘生的嗎?
郝光景不好意思跟李兄弟說,是一個娘生的,但娘啥也沒教過,全靠自己野蠻生長。
天越來越冷,鹽堿灘上的活計很苦很累。但時間過半以後,大家基本都適應了這樣的勞動強度,也就不覺得累了。
隻是糧食、衣服消耗得太快,糧食好說,還有大部隊保證供應,可衣服鞋子是自己準備的,公家不給供給。
光景一來就發現了翠花塞給他的三雙鞋,有一雙是新的,光景不舍得穿,還是藏在了包裹的最裡麵,準備出夫結束後帶回家。
果真費鞋,也不知道是用力過大還是這鹽堿地格外腐蝕衣物,光景的一雙鞋很快就露腳趾了,於是換了另一雙。
李東升並沒有準備第二雙鞋,所以,在時間過半的時候,他的鞋子也破了。
看著可憐的東升的可憐的腳趾頭,光景猶豫了一晚上,還是把自己的新鞋子拿出來了。
李東升看著手裡嶄新的鞋子和光景大哥故作輕鬆的樣子,心裡感動得一塌糊塗。
“光景大哥,這......這是嫂子親手給你做的新鞋吧。我不能要,太貴重了。”
光景大手一揮,“不就是一雙鞋嘛,媳婦還會給我做的!可李兄弟的腳趾頭如果凍傷了,這可是一輩子的事情。這筆賬,我還是算得清楚的。”
光景心裡明白,算賬不能光算自己的賬,要跟身邊的人一起算,這賬才合算!
李東升捧著一雙鞋,嗚嗚咽咽,一個大男人,有淚不輕彈,這麼辛苦的勞作他都沒有哭,沒想到彆人的一雙鞋,他竟然控製不住地哭了。
光景拍拍他的肩膀,不知該怎麼安慰,憋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話,“你看看你哭啥,回家再賠我一雙不就行了!”
這哪一樣啊。這是雪中送炭,困境中送鞋啊!
李東升穿上了光景大哥送的新鞋子,心裡暗暗下定決心,以後一定要還光景大哥很多很多雙鞋子!
日子仍然一天天挨著,說是45天,等到快40天的時候,又有人撐不住了。辛苦的勞作讓大家身心俱疲,寒冷的天氣和鹹濕的風更是加劇了眾人想家的心。
累倒病倒的人越來越多,可即使躺在窩棚裡也是凍得發抖。光景死命拽著光明,不讓他去窩棚裡躺著,人就憑著一口氣,這口氣一旦泄掉,後麵的日子就更難捱了,還不如跟著在太陽底下,好歹動起來還有點熱乎勁。
光明抬眼看看耀眼卻一點也不暖和的太陽,低頭繼續哭哭唧唧地乾活。
李東升看著這小兄弟,怎麼一直哭唧唧的,這樣下去眼睛都要哭瞎了。
光明摸一把臉上,嗚嗚嗚,連哭出來的淚痕都是裹著鹽粒子的。光明在心裡暗暗發誓,“我這一輩子,再也不來這操蛋的北大窪了!”
這是人之常情。一開始,好多人思想是不接受,全是義務工,誰願意乾啊,可慢慢的,大家看到縣裡的、鎮上的乾部們都跟大家一起住窩棚,啃乾饅頭,掄著鐵鍬埋頭乾活,大家心裡也就慢慢認頭了。
會戰開始前3天,縣裡王書記就把鋪蓋搬到了鹽堿灘上一個放牛老漢的牛棚裡。跟民工一個鍋裡吃飯,一起挖溝運土。縣委11名常委中9人常住工地,指揮部設在窩棚。
縣委書記都做到這一步了,大家又豈能後縮?正如王書記說的,“我不走,鄉鎮黨委書記就不走,村支部書記就不走,民工也不會走。”
大家都壓製住想家的念頭,一銑一鎬地跟這鹽堿地鬥爭。
鹽堿地上一片蒼茫。白花花的鹽堿像一層霜雪,覆蓋著貧瘠的土地,風吹過,卷起細碎的堿末,嗆得人喉嚨發乾。
但此時此刻,在這片荒蕪之地上,卻湧動著前所未有的生機——成千上萬的農民工,揮舞著鐵鍬、鎬頭,推著獨輪車,像一支無聲的軍隊,向大自然宣戰。獨輪車吱呀作響,在泥濘的土路上碾出深深的車轍。他們喊著號子,聲音在空曠的鹽堿地上回蕩,仿佛要震碎這片土地千年的沉寂。
“挖深溝,抬高地,排堿水!”——這是他們治堿的法子。乾部們一麵狠狠地乾,一麵大聲地喊。
“溝要挖得深,才能把地下的鹽堿水排走;台田要築得高,莊稼的根才不會被堿水泡爛。”領隊的乾部一聲聲喊著,大家就好像看到了莊稼的根係正一點點往土壤裡生長。
氣溫很快降到了零下。數以萬計的農民肩挑手抬,在10c的寒冬裡連續奮戰40多天,硬是用人力完成了需要3年機械工作量的土方工程。
這場與鹽堿地的搏鬥,沒有機械轟鳴,沒有高科技手段,有的隻是農民工的血汗和堅韌。他們用最原始的工具,最樸實的信念,硬是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了希望的田野。
最終,這場人海戰術創造了奇跡:開發台田11萬畝,養殖水麵3.5萬畝,鹽田20萬畝,修築道路200多公裡。更令人驚歎的是,整個工程僅花費1.1億元,其中群眾自願集資就達6000萬元。而在第二年,這片不毛之地奇跡般地實現了糧食畝產從50公斤到500公斤的飛躍。
這場改造不僅改變了地貌,更重塑了東昌縣人的精神品格。它展現了中國農民改變命運的頑強意誌,也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地方政府主導型發展的經典案例。
至今,北窪開發區那些縱橫交錯的台田溝渠,仍在訴說著這段戰天鬥地的激情歲月。
喜歡故鄉故事請大家收藏:()故鄉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