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光灼灼,環視眾人,
“董卓那廢物,數月攻廣宗不下,銳氣已失,兵疲將惰!
然廣宗經過數月圍困,同樣人疲馬乏,我軍以新勝之威,
養精蓄銳之師,雷霆一擊,正當其時!”
“將軍明斷!”
眾將齊聲應和,士氣如虹。
劉複環視眾將,最後留下戲誌才,一番交代。
作為有誌於一統天下的人物,既然來了南陽,怎麼會不留後手?
七月十五,宛城北門,旌旗蔽日,戈甲生輝。
黃忠的三千精銳先鋒,如同出鞘利劍,率先開拔。
一中年將領一馬當先,百餘騎緊隨其後,步卒隊列森嚴,弓弩如林。
帶著一股銳不可當的氣勢,踏上了北上的官道。
劉複收複潁川汝南南陽三郡總共收繳四百餘匹戰馬,加上原來的,
也就不到五百,但雖然有馬,但善騎射的不多。
湊了四百騎兵,這次讓黃忠統領了一百,
至於熟練度不夠的問題,隻能邊趕路邊熟練了。
雖然原先培養的千餘私軍均習馬戰,
但劉複不可能把這些儲備軍官當衝殺的騎兵給糟蹋了。
一日後,劉複親率中軍主力,浩浩蕩蕩,緊隨其後。
朝廷的催促文書亦是不斷,但劉複的回複隻有簡潔的軍報:
“某月某日,克複某地,斬首幾何。”
“某月某日,已過某隘,距廣宗幾何裡。”
行軍路線直取官道,日行五十裡以上,遇山翻山,遇水架橋,
遇小股賊寇則先鋒掃蕩,
遇城則繞行而過,目標明確——廣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山也不多就是了,中間大部分是平原地帶。
沿途所見,滿目瘡痍。
行軍路線沿官道北上,
經潁川、過黃河,入魏郡,直趨巨鹿。
一路上,黃忠的先鋒確實遭遇了一些小股黃巾潰兵和趁亂打劫的匪寇,
皆被其以雷霆之勢掃滅,確保了道路暢通。
中軍則按部就班,日行五六十裡,紮營、起灶、休整,
一切井然有序,既未刻意拖延,也未拚命趕路。
沿途郡縣提供糧秣補給,雖有困難,
但在劉複討逆中郎將、假節的威權和典韋的“協調”下,基本得以解決。
朝廷的催促文書依然不斷,但看到劉複大軍確實在穩步推進,
且先鋒已深入冀州境內,
洛陽方麵也稍感寬慰,催促的口氣緩和了不少。
劉複大軍所過之處,軍紀嚴明,
秋毫無犯,甚至分撥少量軍糧賑濟沿途饑民,
贏得了“王師”之名,為時人所稱讚。
這些事兒發生,劉複自然不會忘記發揮水軍威力讓它們傳播開來。
八月底,秋意漸濃。
劉複的大軍,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終於抵達了廣宗外圍。
比預想的還快了幾日。
廣宗城高池深,黃巾旗幟依舊飄揚,
但城上守軍明顯透著疲憊與惶惑。
城外,董卓的數萬大軍號稱十萬駐紮在離城二十餘裡的曲周一帶,
營壘連綿,卻透著一股沉悶的死氣。
營寨防禦工事倒是修得頗為堅固,深溝高壘,鹿角拒馬一應俱全,
顯然是打定了長期圍困、自保為主的主意。
營中軍士操練懶散,士氣低落,
全無大漢官軍應有的彪悍之氣。
斥候回報,董卓軍與黃巾軍之間,
已許久未有像樣的交鋒。
“哼,果然是個色厲內荏的廢物!”
劉複駐馬高坡,望著遠處董卓那龐大卻暮氣沉沉的營盤,嘴角露出一絲不屑。
他轉頭看向身邊風塵仆仆卻精神矍鑠的黃忠:
“漢升,一路辛苦!
董卓這副做派,倒替我們省了不少麻煩。
我們的目標,還是廣宗城裡的‘大賢良師’!”
不過現在最要緊的事是還是先去到漢軍大營,把軍權交接一下。
喜歡穿越三國,我竊取宗室身份請大家收藏:()穿越三國,我竊取宗室身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