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意已決,儘收治下田土歸為國有!
立‘授田令’:凡魏國子民,皆可向官府請佃公田,按戶計口授田,依產納租。
自此,‘耕者有其田’非聖賢空言,乃我魏國鐵律!”
曹操眉峰驟然緊鎖。
曹氏、夏侯氏根基深厚,他太清楚此策將掀何等驚濤。
他率先拱手,言辭懇切卻暗藏鋒芒:
“大王明鑒!
田畝乃世家立身之本,驟然收歸國有,恐引滔天之變。
董卓前車之覆未遠,其廢五銖、掠富室,終致關東洶洶。
可否……徐徐圖之?如效光武舊事,行‘度田’,清查隱匿,緩抑兼並?”
他刻意提及光武帝劉秀“度田”,是想提醒劉秀因“度田”引發地方叛亂的往事,警示之意昭然。
曹操提及的劉秀“度田”之事,劉複自然知道。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劉秀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增加國家賦稅收入,下令度田,即清查全國土地和人口,重新登記戶籍。
這一舉措觸動了地方豪強的利益,他們紛紛抵製,隱瞞土地和人口數量。
地方官員也因畏懼豪強或與之勾結,導致度田不實的情況十分嚴重。
劉秀對此采取了嚴厲措施,處死了一批度田不實的官員。
這一做法引發了豪強地主的強烈不滿,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各地豪強地主紛紛發動叛亂。
“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
其中青、徐、幽、冀四州尤為嚴重。
這些叛亂勢力相互勾結,給東漢政權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不過劉複也知道此事的結局。
劉秀最終采取了分化與鎮壓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麵讓“群盜自相糾摘,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瓦解叛亂勢力;
另一方麵,派遣軍隊進行武力鎮壓。
經過一係列措施,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基本平息了叛亂。
不過經此叛亂,劉秀對豪強到態度到底軟化了一些,
造成後果就是,此後,東漢政府雖然仍通過“檢核戶籍”等方式維持對人口和土地的管理,但對豪強的妥協使其效果逐漸弱化。
改革到底沒有徹底成功。
劉複雖然知道此事,但他無懼,而且他現在的局麵也不是劉秀能比的,不說彆的,僅僅對軍隊的掌控劉秀就遠遠比不上。
至於其它方麵,劉秀時期,所用的文人大多與世家豪強脫離不了關係。
但劉複這裡,
小學三年級實力的屬下都有十幾萬了。
統一青徐兗豫四州後文化普及這種老傳統自然不會忘了,如今四州千萬人口,識字達到小學一年級實力的都超過百萬。
劉複甚至讓戲誌才等人製定了一份“魏王治下青徐兗豫四州百姓普及識字五年計劃”。
爭取五年後四州百姓三十五歲以下的識字水平全部達到小學三年級水平,
數學達到小學一年級水平。
至於達不到的,也沒懲罰,隻是享受不了減稅減賦等魏王的福利而已。
如此恩威並施之下,五年後他魏王治下百姓中的少中青基本上都能識字了。
這一舉措會猶如一柄重錘,若能成功,必將徹底擊碎世家大族賴以維係話語權的根基。
動搖其盤根錯節的權力網絡。
喜歡穿越三國,我竊取宗室身份請大家收藏:()穿越三國,我竊取宗室身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