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新型騎兵的衝擊力在此時展現無遺,如同熱刀切油,瞬間就將彌加部的營地衝得七零八落。
太史慈本人一馬當先,手擎長槍,連挑彌加部十幾名勇士,直取彌加本人。
彌加倉促應戰,不到三合便被太史慈一槍刺中肩膀,狼狽逃竄,部眾瞬間崩潰。
此一戰,斬獲無數,彌加部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組織大規模行動。
另一次,素利部聞風遠遁,企圖逃往遼東以北的深山老林。
太史慈率軍窮追不舍,一路翻山越嶺,不顧艱險,最終在一條河邊追上素利部的後隊。
激戰之後,俘虜其大部家屬和牛羊,雖讓素利本人帶少數親衛逃脫,但其部落聯盟已名存實亡。
太史慈的作戰風格凶猛淩厲,攻勢如潮,往往在敵人還未反應過來之前就已決出勝負。
東部鮮卑諸部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血色閃電”,對其畏之如虎。
黃忠與太史慈並非一味窮追猛打。
在軍事打擊的同時,他們也嚴格執行劉複“剿撫並用”的策略。
對於主動歸降的部落,黃忠皆予以接納,發放糧食、鹽巴,並將其遷離邊境地帶,置於宋軍可控範圍內放牧。
對於俘虜,除負隅頑抗的頭人處死外,普通牧民大多予以赦免,甄彆後編戶管理。
他們還利用東部鮮卑各部之間的矛盾,進行分化瓦解。
拉攏一批,打擊一批,使得素利、彌加等人始終無法有效整合東部力量。
在黃忠的穩健調度和太史慈的迅猛打擊下,東部戰事推進極為順利。
主要戰鬥在北伐前期就已基本結束,後續主要是清剿殘匪,安撫地方。
當中路決戰之時,東路軍已基本肅清了遼西、遼東以北數百裡內的鮮卑勢力,牢牢守護住了主力的右翼,並堵死了敵人東逃的道路。
戰後,黃忠與太史慈一邊繼續清剿零星抵抗,一邊開始協助後續的文官團隊進行郡縣規劃、移民實邊的前期準備工作。
老將軍的沉穩與年輕猛將的銳氣,相得益彰,共同為帝國在東線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路的勝利,雖不如中路決戰那般驚天動地,也不如西路逼降那般充滿政治博弈。
但其高效、穩健,同樣堪稱經典,完美地實現了劉複的戰略意圖,為大宋北伐的全勝,立下了不可或缺的功勳。
東部鮮卑的局勢,在黃忠與太史慈持續數月的軍事打擊和政治分化下,已呈土崩瓦解之勢。
諸多中小部落或降或逃,昔日稱霸遼西、遼東以北的素利、彌加、闕機等大部,如今也已風光不再,部眾離散,隻能在越來越狹小的地域內苟延殘喘。
闕機最早支撐不住,於一場與太史慈偏師的遭遇戰中兵敗身死,其部眾星散,部分歸降,部分逃入深山。
剩下的素利與彌加,雖仍負隅頑抗,但彼此間也因敗局和資源爭奪而猜忌日深,再難聯合。
遼西郡,臨渝城,東路帥帳。
老將黃忠看著沙盤上東部愈發清晰的態勢圖,撫須沉吟。
沙盤上,代表素利和彌加活動範圍的標記已被壓縮到兩小塊孤立的區域。
“子義太史慈字),”
黃忠開口道,聲音沉穩,
“東部大局已定,如今隻差最後一步,擒獲素利、彌加二酋,獻俘陛下駕前,我東路軍事方可稱圓滿。”
喜歡穿越三國,我竊取宗室身份請大家收藏:()穿越三國,我竊取宗室身份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